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六

学说之误人,只在最初几希之间。其后之结果,则无法可收拾矣。宋儒窃取佛教理性道理,而不知理性由事修而为成始成终之据。以故拨无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致成今日之灭绝伦理之世道也。

思想学说误人,只在最初极为细微之处。可后来的结果,就无法收拾了。宋儒窃取佛教中理性的道理,然而却不知道理性是由事修而为成始成终的依据。所以他们认定没有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以致形成了今日灭绝伦理的世道。

汝于佛学,颇有见处。对于初机,不先以事修为事,而以第一义谛为训,其错也莫能喻焉。

你对于佛学,很有见地。对于初学的人,不先以事修作为事务,却以第一义谛作为训导,这样的错误也无法比喻。

百丈错答不落因果一语,按实理亦非有错。以教不投机,致人误会,遂致堕五百生野狐身[1]。所以古人谓宁可著有如须弥,不可著空如芥子也。

在《五灯会元・马祖一禅师法嗣・百丈怀海禅师》中,老人错答“不落因果”这句话,按照实理也并非有错。但因为教导他人没有投合根机,致使他人误会,于是导致其堕落作五百世的野狐身。所以古人说:“宁可著有如须弥,不可著空如芥子。”

上帝临汝,无二尔心,在帝左右,简在帝心等,当极力为彼等说其事相理致。令彼等均皆严恭寅畏,常凛对越之诚。

“上帝临汝,无二尔心”,“在帝左右”,“简在帝心”等话,应当极力对他们讲说其中的事相义理。令他们都庄严恭敬、敬畏戒惧,常怀祭祀神灵时的诚心。

若尔即不发明第一义天之深理,而亦决不至于悖谬。若完全不按事说,专按第一义说。俾上焉者虽悟深理,不务实修。下焉者便成肆无忌惮之狂徒矣。可不哀哉。

这样,即使不阐发显明第一义天的深理,也绝不至于悖谬。如果完全不按照事相来说,专按第一义理来说。使得上根的人,虽然悟得深理,但不从事实修;下根的人,便成为肆无忌惮的狂徒了。能不悲哀吗?

汝欲利人,不但宋儒之派不可学。即凤篪先生之派,亦不可学。以彼重在理性,不注重事修故。宜步趋周安士先生,则其为益也大矣。

你想要利益他人,不但宋儒理学学派不可学。即使是张凤篪先生的学派,也不可学。因为他重在理性,不注重事修的缘故。应该步步紧跟周安士先生,那么这个利益就很大了。

今之人通害执理废事之病。汝又从而导之,其祸宁有底极。然不以光之所说为非,乃汝之大过人处。多有明知自己错谬,尚复极力辩护者,何止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也。

现在的人通通都害了执理废事的毛病。你又跟从引导,这样的灾祸难道还有终极吗?然而如果不认为我所说的不对,这就是你的大过人处。有很多明知自己错误,还极力辩护的人,何止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人呢?

杨子[2]之学,直不足以挂齿之学。孟子当日,犹以为论,虽属辟彼,实因此抬高彼之声价。使孟子不屑挂齿,后世谁知有杨子其人者乎。

杨子(即杨朱)的学说,简直是不足挂齿的学说。孟子当时,还拿杨子的学说来讨论,虽然是辟驳他,实际上却因此抬高了杨子的声价。假使孟子不屑挂齿,后世有谁知道有杨子这个人呢?

教人先要识彼来机。否则且注重于事修,则为最稳妥之法则。杨子亦不可以为哲学。哲学用之而善,尚有益于世。

教导他人,先要识别他的根机。否则,暂且注重于事修,则是最稳妥的法则。杨子的学说也不可以作为哲学。哲学运用得好,还能有益于世间。

杨子之学,似乎自任天真,实则戕贼人道。以人各不相为,则水尚无由而吃,况穿衣吃饭乎。

杨子的学说,似乎自任天真,实际上损害人道。因为如果每个人都不相互帮助,那么连水都没得喝,何况穿衣吃饭呢?

世之人无一不仗人力,方能为生者。上自皇帝,下至乞丐,莫不皆然。彼拔一毛而利天下不肯为,不知彼穿衣吃饭,完全皆他人之力所得成就者,彼无一毛之利人处,彼亦不应受人一毛之利。此种邪说,尚有以为一家学说者,真是厕蛆与神龙并论矣。

世间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依仗他人之力,才能生存的。上自皇帝,下至乞丐,都是如此。杨子拔一根毛就能利益天下却不肯为,不知道他穿衣吃饭,完全都是他人之力所得以成就的。他没有一毛利益他人的地方,他也不应该接受他人一毛的利益。这种邪说,还有人把它当作一家学派,真是将厕所中的蛆虫与神龙相提并论啊!

聂云台处,切勿再寄信,彼大病年余,今虽稍愈,不能用心及多说话。彼之相命,依子平家皆谓前去二年决难过,幸已过矣,但复原不知在何时也。

聂云台那里,千万不要再寄信去,他大病了一年多,现在虽然稍好了些,但不能用心劳神和多说话。他相面算命,算命的人都说他绝对很难度过前年、去年这二年,幸好已经过去了,只是不知道何时才能康复。

许止净事颇繁,兼以色力不甚佳,以故不甚应外缘。杨棣棠已托明道师向居士林打探消息矣。

许止净的事务比较繁忙,加上精力又不是很好,因此不太应酬外缘。杨棣棠,已经托明道师向居士林打探消息了。

历史统纪,令明道师寄十包,每包五部,大约可以足用。开会演说,体裁颇好,而办事之人,实不易得。

《历史感应统纪》,让明道师寄了十包,每包五部,大约可以够用。开会演说,体裁很好,但办事的人,实在不容易找到。

今之无论何界,一动即立章程,求其能依章程实行者,则便难其人矣。若知其难,当从省心力处办。但期有益,不必定要合大章程。

现在无论哪一界,一有举动就要建立章程,求其中能够依照章程实行的,就很难有这样的人了。如果知道困难,应当从省心力处来操办。只期望有利益,不必一定要符合大章程。

若必欲合大章程,或致小益亦莫由得,以人情太下作,不乐遵正式范围故也。(六月十七)

如果一定想要符合大章程,或许导致小利益也没办法得到,因为人情太下作,不乐意遵从正式范围的缘故。(六月十七日)

 

< 学习笔记 >

[1]五百生野狐身:禅林公案。唐朝百丈怀海禅师上堂说法时,有一个老者常来听法。迦叶佛时,老者曾住于此山。当时有学人问老者,“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老者答说“不落因果”,结果因此错答而五百世都堕落作野狐狸。五百世后,老者遇到百丈禅师,于是请求百丈禅师帮他扭转观念,讲出一句正确的法语。百丈禅师就教他说:“应当是‘不昧因果’。”老者听后大悟。

[2]杨子:杨朱。魏国(一说秦国)人。字子居。道家杨朱学派创始人。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其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