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因果实证序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语依表面看,是说庆殃及于子孙。依实际论,其庆殃之归于本人者,当更大于子孙者多多也。

因果,是世间、出世间圣人,治理天下,度脱众生的大方便之法。孔子赞说《周易》。在最初的坤卦中就说:“积修善行的家族,必然留有余庆。积累恶行的家族,必然留有余殃。”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说庆祥祸殃余留给子孙。依实际来说,其中的庆祥祸殃,归于本人的,应当比留给子孙的多得多。

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用,以也。极,穷困苦荼也。五福六极,实示前生之善恶因,及现生之善恶果也。儒经说前因现果,现因后果。孔子箕子此二语,最为明显。佛经说三世因果,最为详悉。撮要说之,则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尚书・洪范・九畴》,最后才说:“修德得五种幸福(来引导人行善),悖逆道德得六种困苦(来警戒人为恶)。”用,以的意思。极,就是穷困苦荼。五福六极,实际上显示的是前生的善恶之因,以及现生的善恶之果。儒经中说前因现果,现因后果。孔子、箕子的这二句话,是最为明显的。佛经中说三世因果,最为详细全面。撮略大要来说,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谓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耳。天岂有厚于彼,而薄于此之命令乎。故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果知此理,则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兢兢业业,恐惧修省。

人们常常认为现生所享受的苦乐吉凶是命,认为是上天的命令,却不知道这是自己前生所作的善恶果报罢了。上天哪里会有厚待那个人,而薄待这个人的命令呢?所以《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果真知道了这个道理,那么就上不怨恨上天,下不责怪他人。兢兢业业,恐畏戒惧、修身反省。

格除自心私欲之物,则自心本具之正知发现。由兹罔念作狂者,咸得克念作圣矣。此就儒教所说因果,尚有如此之大利益。况佛教人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初则断尽世间烦惑,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次则渐渐进修,以至真穷惑尽,慧满福圆。彻证自心,成菩提道。咸皆不出因果之外。

格除自心私欲之物,那么自心本来具有的正知便会显现。因此亡失正念成为狂愚的人,全都得以克制邪念成为圣人了。这是就儒教所说的因果,尚且有如此的大利益。何况佛陀教人修习戒定慧,断除贪瞋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最初可以断尽世间烦惑,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其次可以渐渐进修,以至真穷惑尽,福慧圆满。彻证自心,成菩提道。全都不能超出因果之外。

故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宋儒谓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且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又神已散矣,令谁受生。破斥因果,令人无所畏惧,无所希求。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以善恶均无因果,尧桀同归于尽。

所以说:因果,是世间、出世间圣人,治理天下,度脱众生的大方便法。宋儒认为佛说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欺骗愚夫愚妇信奉佛教的根据,实际上没有这回事。而且人死之后,身形既已腐朽毁灭,神识也就飘散无存,纵然有地狱的剉斫舂磨,将向谁来施用呢?另外,神识已经飘散了,令谁来受生。他们破斥因果道理,令人们无所畏惧,无所希求。那么行善无法加以劝导,作恶无法施以惩罚。因为行善作恶都没有因果,圣尧暴桀同样归于没有了。

无远大志向者,谁肯孳(zī)孳为善[1],兢兢戒恶,以求身后之虚名乎。破斥因果轮回,误认格物致知。徒以诚意正心,尽谊尽分,为觉世牖民,明道致治之法。而不知以格自心私欲之物,致自心本具正知,示前生现世,现生后世,因果报应为敦督。

没有远大志向的人,谁肯不断努力行善,小心谨慎戒恶,以求身后的虚名呢?他们破斥因果轮回,误认“格物致知”的意思。徒然以诚意正心,尽道谊,尽本分,作为觉悟世间,诱导人民,阐明大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不知道以格除自心私欲之物,开启自心本具的正知,显示前生现世,现生后世,因果报应作为敦勉督促。

何异决堤而冀水不横流,废食而冀民不饿死,何可得乎。幸人各具可以为尧舜可以作佛之心。不幸而教之不得其法。则不免为乡人为众生,莫能返本还原也。

何异于决开堤坝却希望洪水不要到处横流,废除饮食却希望人民不要饿死,怎么可能得到呢?所幸的是,每个人各自具有可以成为尧舜圣人,可以作佛的这个心。不幸的是,教导大众,没有得到正确的方法。就不免成为乡人、众生,不能返本还原啊!

永嘉周群铮自幼至弱冠后,不知因果,已成罔念作狂之势。自民国初从乡先哲及善知识闻佛法,知因果,冀为克念作圣之徒。不禁自愍愍他,自伤伤他,以见闻确切之因果事迹,录成一帙(zhì),名曰因果实证。将欲排印,以期人各知因识果,超凡入圣,祈为序引。遂书此以明其大致云。(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孟夏)

浙江永嘉的周群铮居士,从幼年到二十岁以后,不知道因果的道理,已经成为亡失正念变成狂愚之人的势态。自从民国初年,从乡人先辈贤士以及善知识处听闻佛法,知道了因果的道理,希望成为克制邪念来作圣贤的人。不禁自己悯伤,怜悯他人,自己伤叹,伤叹他人,将见闻确切的因果事迹,辑录成一册,名为《因果实证》。将要排印,以期人人都知道因果的道理,超凡入圣,请我写序。于是写下这些,以阐明其中的大致。(民国二十八年<1939>己卯孟夏<四月>)

 

< 学习笔记 >

[1]孳孳为善:孜孜不倦地行事。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努力的样子。◇《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鸡一叫就起来,孜孜不倦地去行善事的人,是大舜一类的人;鸡一叫就起来,孜孜不倦地去逐利的人,是盗跖一类的人。要想区别大舜和盗跖的差别,没有别的,就在“利”和“善”的中间(就看行善还是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