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古农速记)

今日是释迦佛成道之日,亦是我等成道之日。何以故,释迦佛今日成道后,即为众生说种种成佛之法。我等但能依法修因,即可成就佛果,与我释迦佛无异。

今天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也是我们的成道之日。为什么呢?因为释迦牟尼佛今日成道后,就为众生宣说种种成佛之法。我们只要能够依法修因,就能成就佛果,与我们的释迦牟尼佛没有什么不同。

梵网经中,佛已与我等授记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大众能知自己是当成之佛,即能奋勉,不复暴弃,扫除一切业障,积集一切功德,当来成道,今已决定。故曰亦是我等成道也。

《梵网经》中,佛已经给我们授记说:“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大众能够知道自己是当成之佛,就能奋发勉励,不再自暴自弃,扫除一切业障,积集一切功德,当来成道,今已决定。所以说,也是我们的成道日。

法华经云,如来为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谓佛说法门,其旨趣无非欲令众生成佛。但以众生根器不一,根器大者,修习大法,现生成佛。根器小者,不能修大,更设方便,教令渐修。

《法华经》中说: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谓佛宣说的法门,其旨趣无非想令众生成佛。但因为众生的根器不一,根器大的,修习大法,现生成佛。根器小的,不能修习大法,再施设种种方便,教令众生渐修。

现生能了生死者,虽有其人,甚少甚少。佛以大慈大悲,在一切仗自力法门之外,设一仗佛力法门,即是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于是根器无论大小,皆得仗佛力以了生脱死。而我佛大事因缘,亦于是得以圆满矣。

现生能够了生死的,即使有这样的人,也是很少很少。所以佛以大慈大悲,在一切仗自力法门之外,施设了一个仗佛力的法门,就是令众生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于是,无论根器大小,都能仗佛力来了生脱死。而我佛的大事因缘,也因此得以圆满。

现在我等寿命又短,智慧又少,皆应依念佛法门修持,往生西方。切不可自大,以为西方何足生,轻视念佛法门。须知念佛,则汝心是佛。若不念佛,则汝心不是佛。

现在,我们的寿命又短,智慧又少,都应当依念佛法门修持,往生西方。千万不能自高自大,认为西方不值得求生,轻视念佛法门。须知如果你念佛,那么你的心就是佛。如果不念佛,那么你的心就不是佛。

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人即不念佛,不能无念。既不能无念,则若不念佛,必念六凡。妄想颠倒,皆成生死根株,所以应当念佛。行住坐卧,不离此念。念来念去,念到生死根断。西方去时,便是上品上生也。

《观无量寿佛经》中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人即使不念佛,也不能无念。既然不能无念,那么如果不念佛,必定念六凡。妄想颠倒,全都成了生死根本,所以应当念佛。行住坐卧,不离此念。念来念去,念到生死根断。去往西方的时候,就是上品上生了。

教下诸宗,性相教理,精深浩博,研究非易。即能研究,亦只是语言文字上道理,非是心性上道理。要究彻心性上道理,甚少甚少。此是仗自力的法门。

教下诸多宗派,性宗、相宗的教理,精深浩博,研究起来很不容易。即使能研究,也只是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并不是心性上的道理。要穷究彻证心性上的道理,很少很少人能做到。这是仗自力的法门。

宗下或密宗,理多是妙。非根基浅薄者,所能领悟。宗下用功,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佛成佛。但亦尚是宗门初步。既悟之后,再须修道,广行六度。于一切境上,断除烦恼习气。

禅宗或密宗,义理大多玄妙。不是根基浅薄的人,所能领悟的。禅宗用功,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佛成佛。但也还只是宗门的初步。已经开悟之后,再必须修道,广行六度。在一切境界上,断除烦恼习气。

教下用功,先要大开圆解,与宗门彻悟是同。既开悟后,亦再须广行方便,断除习气,甚难甚难。

教下用功,先要大开圆解,与宗门的彻悟相同。已经开悟之后,也再必须广行方便,断除习气,很难很难。

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往生之后,即不退转。寿命无量,一生成办。彼修禅宗已经彻悟者,念佛往生,固是上品上生。证菩萨地位,便能化身他方,普作佛事。

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往生之后,就不会退转了。寿命无量,一生成办。那些修禅宗,已经彻悟的人,念佛往生,原本就是上品上生。证菩萨地位,便能化身他方,普作佛事。

若不念佛往生,未断烦恼习气,仍不能了生脱死。非若念佛法门,无论悟与不悟,烦恼习气,纵尚未断。但得往生,便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也。

如果不念佛往生,未断烦恼习气,仍不能了生脱死。不像念佛法门,无论开悟与不开悟,烦恼习气,纵然未断。只要能往生,便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了。

修密宗者,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但不善用心,即易著魔。即善用心,修此法门,便与其他法门相隔。非若修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多无妨碍。故修密宗者,若能得益,固然是好。若一著魔,便成废物。我佛法门无量,总要量自己身分,择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损也。

修习密宗,要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如果不善于用心,就容易著魔。即使善于用心,修习这个法门,便与其他法门相隔。不像修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大多没有妨碍。所以修习密宗的人,如果能得到利益,固然是好。如果一著魔,便成为废物。我佛法门无量,总要衡量自己的身分,选择法门来修,不要使自己求利益反而受损害啊!

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下化众生,诸大菩萨上求佛道,所常用之法门也。根无大小,皆可修持,有大便宜,快修快修。不要听人说何法,便修何法。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堕,心地上丝毫也用不著。所以古来大法师,大宗师,对此净土法门,莫不提倡。有不提倡者,不知此法门之广大故也。

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下化众生,诸大菩萨上求佛道,所常用的法门。无论根机大小,都能修持,有大便宜,要赶快修,赶快修!不要听他人说什么法,就修什么法。今天张三,明天李四。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堕,心地上丝毫也用不著。所以古来的大法师、大宗师,对这个净土法门,没有不提倡的。有不提倡的,是不知这个法门广大的缘故。

今试言之,惟此法门,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三根普被,凡圣兼资。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子。高之不能超此外,卑之亦能预其中。广大圆满,无以复加矣。

现今试着来说明一下,惟有这个净土法门,未成佛前,依仗这个法门自己修持;已成佛后,依赖这个法门度化世人。三根普被,凡夫圣者都能得到资益。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种子。高位的菩萨,不能超出这个法门之外;卑劣的罪人,也能预入这个法门之中。净土法门广大圆满,无以复加啊!

证诸华严经,善财菩萨经历百城,遍参知识,其第五十三参至普贤菩萨所,其时善财已证等觉之位,与诸佛齐等。而普贤为之赞叹如来胜功德后,对彼善财及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教以广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良以圆满佛果,舍此末由也。

证之于《华严经》,善财菩萨经历百城,周遍参访知识,第五十三参,到普贤菩萨那里,那时善财已证得等觉菩萨位,与诸佛齐等。而普贤菩萨为他赞叹如来殊胜的功德后,对善财以及华严会上四十一阶位的法身大士,教他们广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实在是因为圆满佛果,舍弃这个净土法门,就没有途径了啊!

其闻此法者,最下亦是初发心菩萨。修此十大愿王功德,皆须回向西方,方能胜进。再证诸十六观经,下品下生,是五逆劣根。临命终时,地狱相现。遇善知识,教以念佛。仗佛愿力,灭罪往生。即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净土法门,神妙难思。苟于此信得极者,修此法门,万牛莫挽矣。

听闻这个大法的,最下也是初发心菩萨。修习这十大愿王的功德,都必须回向西方,才能增胜进步。再证之于《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是五逆劣根众生。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仗佛愿力,灭罪往生。就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净土法门,神妙难思。如果对此信得彻底,修习这个法门,万牛也不能挽回。

然修此念佛法门欲生西方,须于身口意三业之间,修善断恶。方可与佛合德,命终自然感佛来迎,故曰净业。业净则心净,心净则感通自易。

然而修习这个念佛法门,想要往生西方,必须在身口意三业之间,修善断恶。才能与佛德契合,命终自然感通佛来迎接,所以称为“净业”。业净则心净,心净就自然容易感通了。

十六观经,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为净业正因。何以故,乃造屋固基之法也。基若不固,屋虽造高,不免倾颓。欲生西方,须做好人。

《观无量寿佛经》中,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作为净业正因。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建造房屋、坚固地基的方法。地基如果不牢固,即使房屋建造得再高,也不免倾倒。想要往生西方,必须做好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二句,在字面上看来,固若容易。然究其实际,蘧伯玉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若贤若圣,皆不能承当此二句者。昔白居易杭州太守,谒鸟窠禅师。问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在字面上看来,原本好像很容易。然而追究其实际,蘧伯玉到了五十岁,才知道四十九年的过错,(蘧伯玉的)使者(对孔子)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过失,但没能做到。”孔子读《周易》,将编书的熟皮绳磨断过三次,说:“上天再给我几年时间,让我学完《周易》,就可以不犯大的过失了。”无论贤者圣人,都不能承当这两句。过去白居易杭州太守,拜谒鸟窠禅师。问:”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此恶字,通身口意。无明四十一品,等觉大士,尚有一分无明未破,三德未圆,即是其恶。又九法界皆为恶。佛法界为善。所以此两句,便是佛法大意。白居易曰,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能道。师答曰,八十老翁行不得。此是总戒律,能修到,则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来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

这个“恶”字,通身口意三业。四十一品无明,等觉菩萨,尚且还有一分无明未破,三德未能圆满,这都是属于“恶”的范畴。另外,九法界都是“恶”。佛法界才是“善”。所以这两句,就是佛法大意。白居易说:“这两句话,三岁的小孩也能说。”禅师回答说:“八十老翁也做不到。”这是总的戒律,能修到,那么一切戒律,就全都修到了。这样的人,再来念佛,没有不生西方的。

今日诸位啜腊八粥,是何等因缘。须知即是庆祝佛成道的意思。但是应该昨天啜。何以故,因佛成道以前,啜乳麋故。原夫释迦佛未成道前,为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五年修习世间禅,知非究竟。

今日诸位喝腊八粥,是什么因缘呢?必须知道就是庆祝佛成道的意思。但是应该昨天喝。为什么呢?因为佛成道以前,喝乳麋的缘故。释迦牟尼佛未成道之前,是悉达多太子,十九岁出家,五年中修习世间禅定,知道这些不究竟。

乃入雪山,思惟佛道。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以致形容枯槁,消瘦不堪。出山以来,浴于尼连禅河,攀树而起,身力不支。时诸天人,知悉达太子将往菩提道场成道,佛须相好庄严。

于是进入雪山,思惟佛道。六年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麦。以致形容枯槁,消瘦不堪。从雪山出来,在尼连禅河中沐浴,攀树而起,体力不支。当时诸多天人,知道悉达多太子将前往菩提道场成道,佛必须相好庄严。

乃化作牧牛女,献佛九转乳麋。何谓九转乳麋,盖先从千牛㝅乳,以饮五百牛。次㝅五百牛乳,以饮二百五十牛。次㝅二百五十牛乳,以饮一百二十牛。次㝅一百二十牛乳,以饮六十牛。次㝅六十牛乳,以饮三十牛。次㝅三十牛乳,以饮十五牛。次㝅十五牛乳,以饮八牛。最后乃以八牛乳,和以香稻煮成粥麋。

于是天人化作牧牛女,献给佛九转乳麋。什么叫九转乳麋?就是先从一千头牛取牛乳,给五百头牛喝。其次取五百头牛的牛乳,给二百五十头牛喝。其次取二百五十头牛的牛乳,给一百二十头牛喝。其次取一百二十头牛的牛乳,给六十头牛喝。其次取六十头牛的牛乳,给三十头牛喝。其次取三十头牛的牛乳,给十五头牛喝。其次取十五头牛的牛乳,给八头牛喝。最后才用八头牛的牛乳,和上香稻煮成粥麋。

太子啜此乳麋,形体复原,相好圆满。乃赴菩提树下,端坐思惟,断尽烦恼。于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佛睹明星,豁然大悟。心镜开朗,得正等觉。即今日佛成道之事也。

太子喝完这乳麋,形体复原,相好圆满。于是到菩提树下,端坐思惟,断尽烦恼。在十二月初八日明星出现时,佛睹明星,豁然大悟。心镜开朗,得正等正觉。这就是今天佛成道的事。

腊八粥,即仿乳麋。佛啜乳麋,而后成道。我等即以啜腊八粥,为庆佛之成道,其因缘如此。故西域以乳麋为上供。佛在世,多以乳供佛者。及佛灭后,有一居士以纯乳煮粥,供养一大德。大德啜之而叹。

腊八粥,就是仿照乳麋。佛喝乳麋,而后成道。我们就用喝腊八粥,来庆祝佛成道,它的因缘是这样的。所以西域把乳麋作为上等的供养。佛在世时,有很多人用牛乳供养佛。到了佛灭度后,有一位居士用纯牛乳煮粥,供养一位大德。大德喝后而生感叹。

居士问故。答曰,居士之粥,虽为美味。然不如佛世饮水。以我福薄,众生报劣,是以叹耳。佛福德厚,水胜乳味。众生福薄,乳不及水。末世众生福更薄,切勿作越分想。

居士问是什么缘故,大德回答说:“居士的粥,虽然是美味。然而不如佛在世时所饮的水味。因为我的福德浅薄,众生的果报低劣,所以感叹罢了。”佛陀的福德深厚,水味胜过乳味。众生福薄,乳味不如水味。末世众生的福分更薄,千万不要有僭越本分的想法。

念佛法门,大家要修持。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妇从。在世为贤人,出世为佛弟子。以此教人,尤须以身作则,方可令人生信。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也。无论在家出家,皆应如是。

念佛法门,大家要修持。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妇从。在世间成为贤人,出世间成为佛弟子。用这些道理教化他人,尤其必须要以身作则,才能令他人生信。所谓“用空泛的言语教导,他人就会争辩不休;用自身的行持教导,他人就会听从”。无论在家出家,都应该如此。

切不要谈玄说妙。即能谈说,亦须脚踏实地。但能谈说,不能受用,如画饼不可充饥。修佛法如食,要他不饥才好。明楚石禅师净土诗有云,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弥陀最上乘。把手牵他行不得,但当自肯乃相应。

千万不要谈玄说妙。即使能谈玄说妙,也必须脚踏实地。只能谈说,不能受用,如同画饼不能充饥。修习佛法如同吃东西,要肚子不饿才好。明朝楚石禅师的《净土诗》中说:“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弥陀最上乘。把手牵他行不得,但当自肯乃相应。”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