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马契西记)

念佛法门,其大无外。至圆至顿,至简至易。但须明白其所以然。苟明其理,生信发愿,无不得益。否则随别种境界所转,不生真信切愿。虽有念佛工夫,亦不能得佛之利益。

念佛法门,广大无外。最圆满,最直捷,最简单,最容易。但是必须明白其所以然。如果明白其道理,生信发愿,没有不得利益的。否则,随其它种种境界所转,不生真信切愿。即使有念佛工夫,也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佛说法门,均须仗自力往生,必须业尽情空。非然者,恐戛戛乎难矣。果能业尽情空,再加以念佛工夫,必可以上品上生。便能与观音大士,同一力量。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矣。

佛陀宣说的种种(通途)法门,都必须仗自力往生,必须业尽情空。否则,恐怕就非常困难费力了。果真能够业尽情空,再加以念佛的工夫,必定可以上品上生。就能与观音大士,同一种力量。能“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了。

如做不到业尽情空地界,不如老实念佛。不存轻慢之心,不以意识卜度。临命终时,尚有感应之望。盖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不比余门,均系自力。

如果做不到业尽情空的地步,不如老实念佛。不存轻慢之心,不以意识分别卜度。临命终时,尚有感应的指望。因为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不比其余法门,都是自力。

自力与佛力相较,何啻天壤之隔。所以从古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多有往生。而通宗通教者,或多失之交臂。诚可惜也。

自力与佛力相比较,何只天壤之隔。所以从古以来,愚夫愚妇,老实念佛,有很多往生的。而通宗通教的人,或许大多数都失之交臂。实在可惜啊!

修行人须知娑婆苦,极乐乐。要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不可求人天福报,譬如处牢狱之求归家乡。然娑婆世界,乃一大牢狱也。极乐世界,方是好家乡。古人诗云,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诸君果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有谁争哉。

修行人必须知道娑婆之苦,极乐之乐。要发愿离娑婆之苦,发愿得极乐之乐。不可求人天福报,譬如处在牢狱之中,急切愿求回到家乡。然而娑婆世界,就是一个大牢狱啊!极乐世界,才是好家乡。古人诗偈说:“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诸位果真能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有谁与你争呢?

要归家乡,不可犹豫,谓再过几年,则不能与佛相应。至诚恳到真信切愿即是西方种子。盖净土一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或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

要回家乡,不可犹豫,说再过几年回家,就不能与佛相应。至诚恳到,真信切愿,就是西方种子。因为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旨。如宝鼎三足,缺一不可。或有人专门注重行持,而不注重信愿,这是执事废理,仍然属于自力法门。与专门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而不仗佛力求生的执理废事,是同一种过失。

所以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笃哉斯论,不可不知。古人说法,穷无涯际。唯永明四料简所说,诚为末世众生指归家乡之一条大路也。请言其略。

所以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确实精辟呀!此论,不可不知。古人说法,无穷无尽,没有边际。唯有永明大师的四料简所说,实在是为末世众生指归家乡的一条大路啊!请容我言说其大略。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此禅净二字,必须分别明白。尤须知何谓有禅,何谓有净。世之人于看话头,参念佛的是谁,便谓有禅。执持名号,便谓有净。非也。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这禅、净二字,必须分别清楚。尤其须知什么叫“有禅”?什么叫“有净”?世人对于看话头,参“念佛的是谁”,认为这就是“有禅”,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就认为是“有净”。其实并不是这样。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即寂而照,无能无所,纯真心体。是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也。净者,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禅,是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即寂而照,无能无所的纯真心体。是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净,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并不是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有禅者,须参究功深力极,山穷水尽,念极情亡。一旦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以称之。有净者,须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上宏下化,自利利他,乃无愧色。

有禅,必须参究功夫很深,到了极点,山穷水尽,念极情亡。一旦彻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以称为“有禅”。有净,必须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上宏下化,自利利他,才能没有羞愧之色。

其人苟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备知如来权实法门,唯以信愿念佛,为通途正行。邪道敛迹,魔外丧胆。如虎生角,威猛莫敌。上中下根,利泽均沾。岂非人天导师乎。当来上品上生,证圆教,跻等觉。岂非来生作佛祖乎。

某人如果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备知如来权实法门,唯以信愿念佛,为通途正行。邪道收敛行迹,魔外闻名丧胆。如虎生角,威猛无敌。上中下根,均沾利益恩泽。难道不是人天导师吗?当来上品上生,证圆教菩萨位,升入等觉位。难道不是“来生作佛祖”吗?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然而决志求生西方故,勇猛精进。亦得蒙佛接引,证诸果位。果位中人,莫不大彻大悟。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修行人虽然没有明心见性,然而决心求生西方,勇猛精进。也得蒙佛接引,证得种种果位。证入果位中的人,没有不大彻大悟的。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恶,苟能起大惭愧,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时雨润物,万物无不沾益。大海纳川,百川悉皆汇归。万修万去,的(dí)实[1]非谬。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不但上善之人称名,可以趋向往生。即使是五逆十恶的罪人,如果能够生起大惭愧,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也必定摄受。时节好雨滋润万物,万物无不沾得利益。大海容纳百川,百川全都汇归大海。万修万人去,确实不假。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此指参禅而不念佛者说。禅者,虽已明心见性,若见思烦恼,少有未除,六道轮回,依旧莫出。生死海深,菩提路远。踯躅中途,蹉跎濡滞。故曰十人九蹉路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是指参禅而不念佛的人来说。参禅,虽然已经明心见性,如果见思烦恼,有一丝没有断除,六道轮回,依旧不能出。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徘徊中途,蹉跎留滞。所以说“十人九蹉路”。

蹉者,蹉跎,谚释耽搁也。阴境,乃中阴身境,临命终时,方始发现。各随其善恶业力,以支配于善恶道中。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是前车之辙也。夫以三公之悟,与见地高超如此,尚不免昏迷。遑论吾侪博地凡夫矣。

蹉,蹉跎,就是俗话说的耽搁。阴境,是中阴身境,临命终时,方才出现。各随其善恶业力,以支配到善恶道中。五祖师戒,草堂青禅师,真如喆禅师,就是前车之鉴。以三位禅师的悟境,与如此高超的见地,尚且不免昏迷。更不要说我们博地凡夫了。

瞥尔,谓一眨眼,喻其速也。阴境,有指五阴魔境。蹉路,有解错路者。均非。安有彻悟禅宗,深明教理,而不明五阴境界,而走错路途乎。所关甚大,不可不知。

瞥尔,就是一眨眼,比喻迅速。阴境,有人说是五阴魔境。蹉路,有人解释为错路,都不对。哪有彻悟禅宗,深明教理的人,却不明白五阴境界,而走错路的呢?关系很大,不可不知。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世之人悠悠泛泛,不真参力究,不真信切愿,或复兼修余门,皆可谓无禅无净。虽感得来生福报,而因福造业,因业堕狱。铁床铜柱无人依靠。虽有佛力,亦莫奈何。截流大师说,修行人不了生死,为第三世怨,可惧也已。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世人悠悠泛泛,不认真努力参究,不真信切愿,或者兼修其余法门,都可称为“无禅无净土”。虽然能感得来生福报,但因福报造恶业,因恶业堕地狱。铁床铜柱,无人依靠。即使有佛力,也无可奈何。截流大师说:修行人不了生死,是第三世怨,实在可怕。

永明禅师,乃阿弥陀佛化身。所有提倡念佛偈句,通皆机理双契。此四料简,尤为参禅修净之无上警策。虽局于偈语,然言略意周。更无一字可以增损其间。学者宜细细研之。净土,乃特别法门。其余,乃通途法门。离则两益。合则两害。

永明禅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有提倡念佛的偈句,全都机理双契。这个四料简,尤其是参禅、修净土的无上警策。虽然只是偈语,然而言词简略、意义周备。更无一字,可以增加或删减。学习的人应该细细研读。净土,是特别法门。其余,是通途法门。两种法门分开,就两方得益。混杂起来,就两种法门都有损害。

若夫修持法则,宜善言善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各敦伦常,不背世法。始可谓真佛弟子。否则,乃名教所不容,如来之罪人。

若论修持的法则,应该说好话,行好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各自敦睦人伦纲常,不违背世间法则。才可以说是真佛弟子。否则,就是名教所不容,也是如来门下的罪人。

念佛贵乎摄心,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可知念佛时,宜万缘放下,都摄六根。绵绵密密,蓦直念去。自有得三摩之时。三摩,此翻正修正见,或译正定。

念佛贵在摄心,《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可知念佛的时候,应该万缘放下,都摄六根。绵绵密密,蓦直念去。自有得念佛三昧之时。三摩,在中国译为正修,正见,或译为正定。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以十大愿王,劝导华藏海众,以归极乐。华藏海众,乃大菩萨地位,尚须向往。可知如天普盖,似地均擎。大地山河,宇宙万有,其能出天地之外者乎。净土法门,普摄余门,无以异也。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导华藏海众,回向往生极乐。华藏海众,是大菩萨的地位,尚且必须回向往生。可知净土法门,如天空普盖一切,似大地承载万物。大地山河,宇宙万有,有能超出天地之外的吗?净土法门,普摄其余法门,也是如此。

世移运衰,末法人根浅劣,欲求豁破无明,断惑证真,甚难甚难。自未能度,而欲度他,何异溺海渡人。奉劝诸贤,不可我慢高大。还是真信切愿,仗慈力念佛求生西方好。

世道改移,法运衰微,末法时代的人根器浅劣,想求豁破无明,断惑证真,很难很难。自己未能得度,而想救度他人,无异于在海中渡人却沉溺于大海。奉劝诸位贤者,不可贡高我慢。还是以真信切愿,仗佛慈力,念佛求生西方为好。

 

< 学习笔记 >

[1]的实:真实;确实;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