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五日略释天台六即义兼说吃素放生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理契机,至顿至圆,洵为利生唯一无上法门。唯现在之人,或者自高自大,谓既云众生即佛,则我即是佛,何必再念佛乎。或者以我既为苦恼凡夫,何能了生脱死,唯求来生不失人身耳。此两种人,皆不明因果所致,故今日仍讲因果。

净土法门,普遍泽被上中下三根,利根、钝根全部收摄,上契佛理、下契众机,最直捷、最圆满,实在是利益众生唯一无上的法门。只是现在的人,有的自高自大,认为既然说“众生即佛”,那我就是佛,何必再念佛呢?有的认为我既然是苦恼凡夫,如何能了生脱死?只求来生不失人身就可以了。这两种人,都是由于不明白因果所导致的,因此今天仍然讲因果。

须知众生即佛者,以其具有佛性之真因也,设不修念佛妙行,佛性无由显现,何能得了生死成佛道之实果乎。譬如宝镜蒙尘,光明不现,实未失之也。若肯用力揩磨,自可照天照地矣。若言我是苦恼凡夫,不能生西方了生脱死,以至成佛者,乃业深障重,自甘堕落也。

须知“众生即佛”,因为众生都具有佛性的真因,假设不修持念佛妙行,佛性就无法显现,如何能得到了生死、成佛道的实果呢?譬如宝镜蒙上灰尘,光明虽然不现,实际上光明一点儿也没有丧失。如果肯用力擦拭,宝镜自然可以照天照地了。至于说我是苦恼凡夫,不能生西方、了生脱死,以至成佛的人,是业障深重,自己甘心堕落啊!

且今世之人,有下棋噪麻雀而累死者,不知有多少。若能以此劳苦,修行念佛,何愁不往生西方,上证佛果乎。盖佛本是众生修持得证佛果之人耳。隋天台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立六即佛义,以对治自甘堕落,及妄自尊大之病。

况且现今的世人,有下棋、打麻将累死的,不知有多少。如果能用这种劳苦,去修行念佛,何愁不往生西方,向上证得佛果呢?因为佛本来是众生修持而得证佛果的人。隋朝天台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立六即佛义,来对治众生自甘堕落,以及妄自尊大的病。

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也。六明阶级浅深,即明当体就是。譬如初生孩子,与其父母形体无异,而力用则大相悬殊。不得谓初生孩子非人,亦不得以成人之事令孩子担当也。若能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屈。知即而常六,则不生上慢。从兹努力修持,则由凡夫而圆证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矣。

六即佛就是: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六”是说明阶位的浅深,“即”是说明当体就是。譬如初生的孩子,与他父母的身体没有差异,但他与父母的能力和作用则大为悬殊。所以不能说刚出生的小孩不是人,也不能立刻将大人做的事,让这个孩子去承担。若能知道分六位,而当体即是,那么就不生退屈之心;知道当体即是,而常分六位,那么就不会生骄慢之心。从此努力修持,那么由凡夫而圆证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了。

理即佛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背觉合尘,轮回三途六道,而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以心之理体就是佛也。

理即佛,就是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然违背觉性、合于六尘,轮回三途六道,然而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所以叫理即佛,因为心的理体就是佛。

无机子[1][2]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以一切众生,未闻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体,完全同佛,故曰,动静理全是。由其迷背自心,作诸事业,故曰,行藏事尽非,事完全不与佛性相应也。终日终年,昏昏冥冥,随烦恼妄想之物欲而行,从生至死,不知返照回光,故曰,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也。

普润大师的《六即佛颂》说:“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因为一切众生,虽未闻佛法,不知道修行,而这一念心体,与佛完全相同,所以说,“动静理全是”。由于他们迷失背离了自己的清净心,作各种事业,所以说,“行藏事尽非”。意思是所做的事与佛性完全不相应,整天整年,昏昏迷迷,随着烦恼妄想的物欲来行事,从生到死,不知道返照回光,所以说,“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啊!

名字即佛者,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典,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之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谓闻佛性名字,即得了解佛法者是也。

名字即佛,就是指有人从善知识那里,有人从经典中,听到“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的佛性,在名字中,通达了解,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谓“闻佛性名字,即得了解佛法”,就是这样。

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以从前只知生死轮回,无有了期,今知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既知当体就是成佛真因,则汲汲修持,反恨从前虚度光阴,以致未能实证也。

普润大师的颂文说:“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因为从前只知生死轮回,没有了期,今天才知道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既然知道当体就是成佛真因,就赶紧修行,反而悔恨从前虚度光阴,以致未能实证啊!

观行即佛者,依教修观,即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

观行即佛,就是依教修观,即圆教五品的外凡位。五品就是:一、随喜品,听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二、读诵品,读诵《法华经》,以及各种大乘经典,从而帮助观解的。三、讲说品,自己宣说内心的悟解,从而教导利益他人的。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从而帮助观心的。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从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

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既圆悟佛性,依教修观,对治烦恼习气,故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故曰,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普润大师的颂文说:“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既然已经圆悟佛性,依教修观,对治烦恼习气。所以说:“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了知一色一香,无不是中道;一切诸法,无不是佛法;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所以说:“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相似即佛者,谓相似解发,即圆教十信内凡位也。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

相似即佛,指相似的解行发心,就是圆教十信位的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

颂曰,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四住者,一见一切住地,乃三界之见惑也。二欲爱住地,乃欲界之思惑也。三色爱住地,乃色界之思惑也。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之思惑也。

普润大师的颂文说:“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花)红。”四住:一、见一切住地,是三界的见惑。二、欲爱住地,是欲界的思惑。三、色爱住地,是色界的思惑。四、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思惑。

初信断见,七信断思,故曰,四住虽先脱。然由色声香味触法之习气未尽,故曰,六尘未尽空,此但指七信位说。八九十信,尘沙惑破,习气全空矣。

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所以说,“四住虽先脱”。但由于色声香味触法的习气还没有完全断尽,所以说,“六尘未尽空”,这是指圆教七信位说的。八、九、十信,破除尘沙惑,习气完全空了。

习气者,正惑之余气耳。如盛肉之盘,虽经洗净,犹有腥气。贮酒之瓶,虽经荡过,犹有酒气。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者,以无明未破,不能见真空法界之本体也。

习气,就是正惑的余气。如装肉的盘子,虽然已经洗干净,但还有荤腥气味;装酒的瓶子,虽然冲洗过,也还有酒的气味。“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因为无明惑未破,还不能见到真空法界的本体。

分证即佛者,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从初住至等觉,共四十一位,各各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故名分证即佛也。

分证即佛,就是在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就进入初住位,而证得法身,称为法身大士。从初住位到等觉位,共四十一个阶位,各各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所以名为分证即佛。

以无明分四十二品,初住破一分,以至十住则破十分,历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则破四十一分矣。

因无明分四十二品,初住破一分,到了十住就破十分,经历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就破四十一分了。

初住,即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复随类现身,度脱众生,其神通道力,不可思议。何况位位倍胜,以至四十一位之等觉菩萨乎。

初住位的菩萨,就能在无佛的世界,现身作佛,又能随类现身,度脱众生,他的神通道力,已经不可思议。何况每一阶位加倍增胜,以至四十一位的等觉菩萨呢。

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者,颂其分破分证之景象也。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者,颂其犹有无明云,未能彻见性天真月之光辉也。

普润大师的颂文说:“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是说菩萨分破、分证的景象。“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是说他还有无明云,未能彻见性天真月的光辉。

究竟即佛者,从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真穷惑尽,福慧圆满,彻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觉位,成无上菩提道矣。

究竟即佛,指从等觉位,再破一分无明,就真穷惑尽,福德智慧圆满,彻证即心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无上菩提道了。

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从来真是妄者,未悟以前,只此皆空之五蕴,而妄生执著,色法心法,互相形立,则苦厄随生。既悟之后,亦只此五蕴,而全体是一个真如,了无色心五蕴之相可得。故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

普润大师的颂文说:“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从来真是妄”,是说未悟之前,就着这个皆空的五蕴,而妄生执著,色法、心法,互相对待成立,以致苦厄随之产生。已悟之后,虽然也还是这个五蕴,而全体是一个真如,没有一点色心五蕴的相可得。所以说:“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然此所证之真,并非新得,不过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故曰,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也。又众生在迷,见佛菩萨,及一切众生,皆是众生,故毁谤佛法,杀害众生,不知罪过,反以为乐。

然而这所证的真,并不是新得来的,不过是恢复其本具的真如佛性而已。所以说:“但复本性时,更无一法新。”另外,众生在迷惑之中,看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都是众生,所以毁谤佛法,杀害众生,不知道这是罪过,反而认为这是乐事。

佛既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见一切众生,完全是佛,故于怨于亲,皆为说法,令得度脱。纵令极其恶逆不信之人,亦无一念弃舍之心,以见彼是未成之佛故也。

佛已经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看一切众生,完全是佛,所以无论对怨家还是亲人,都为他们说法,使他们都得以度脱。即使是极其恶逆不信佛法的人,佛也没有一念舍弃之心,因为明白他是未成之佛的缘故啊!

今晨黄涵之对余曰,圆瑛法师言,道场将近圆满,于圆满日,举行放生,于十六日,说三归五戒,祈为大众宣说放生受归戒之大意,俾大家同发利人利物之心,故不得不为宣说也。

今天早晨黄涵之对我讲,圆瑛法师说:道场即将圆满,在圆满那天,举行放生,在十六日,说三皈五戒,请我为大众宣讲放生及受三皈五戒的大意,使大家共同发起利人利物的善心,所以不得不为大众宣讲。

本法会原为护国息灾,若推究灾之来因,多由杀生而起。欲止杀业,须从戒杀吃素护惜物命,及买放物命而起。大家各须发心,护惜物命。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此语当奉为箴铭,力加警惕。

本次法会原本是为了护国息灾,如果推究灾祸的由来,大多是因杀生而起。因此要想止息杀业,就必须从戒杀、吃素、保护爱惜动物的生命,以及买生物放生做起。大家必须各自发心,保护爱惜动物的生命。“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这两句话应当奉为规戒之言(牢记在心),极力加以警惕。

盖放生之意义,即是使大家发心护生,自己放生,当然不再杀生,即己不放生,看到他人放生,抑又何忍杀生。如人人能护惜生物,不加残害,则杀劫可消,而国运可转矣。

放生的意义,就是使大家发心护生。自己能放生,当然就不会再杀生。即使自己不放生,看到他人放生,还忍心杀生吗?如果人人都能保护爱惜生物,不加残害,那么杀劫可以消除,国运可以扭转。

但世人,尚有一面出资放生,一面仍照常杀生吃肉,如此,虽有放生之小功德,何能敌杀生之大罪过乎。现本会定于圆满日举行放生,愿诸位发心捐助,自利利物,功德不可思议。

但世间人,还有一面出钱放生,一面仍照常杀生吃肉的。这样,虽然有放生的小功德,如何能敌杀生的大罪过呢?本次法会现定于圆满那天举行放生,希望各位发心捐助,自利利物,功德不可思议!

至于此次皈依弟子之供养,决定完全作为赈灾之用,印光绝不取用分文。盖余一孤僧,既无庙宇,又无徒弟,除衣食外,留钱何用。一旦命终,用火烧后,骨烬投入大海,不须造塔,及作任何纪念也。

至于这次皈依弟子的供养,决定完全作为赈灾之用,我绝不取用分文。因我是一个孤僧,既没有庙宇,又没有徒弟,除了吃饭穿衣之外,留钱有什么用。一旦命终,火化之后,骨灰投入大海,不必造塔,及作任何纪念。

且此皈依之事,最初余本不应允,卒以圆瑛法师,及屈文六居士之敦劝,以为诸人求法心殷,为满彼等之愿,情不可却,故乃允许。

况且这次皈依一事,最初我本不同意,最后因为圆瑛法师,以及屈文六居士的恳切劝请,认为各位求法之心殷切,为了满足他们的心愿,情理上不可推却,所以就答应了。

余素轻视金钱,不似他人每名弟子须出香敬若干,始准皈依,余则即无钱亦可皈依,只要其能有虔心修持耳。盖勿以皈依一事,如做买卖,须出价若干,方能购货几许看,则方是真实皈依佛法之信徒,方可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大利益矣。

我一向轻视金钱,不像别人,每个弟子要出多少香敬,才准许皈依。我则是无钱也可以皈依,只要他能有虔诚心修持就好。千万不要把皈依一事当作买卖,必须出多少钱,才能买得皈依的名义。能够这样,才是真正皈依三宝的信徒,才能获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的大利益啊!

 

< 学习笔记 >

[1]无机子:普润,讳法云,号普润。宏天台教观,专修净业。临终时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2]颂曰:指(宋)普润《六即佛颂》。1.理即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2.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3.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寂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4.相似即佛。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裹见花红。5.分证即佛。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6.究竟即佛。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