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 ◤…读书会第143天…◢
光既无学问,又无色力。若说话过多,目即发赤,而难观字矣,何可讲经。况现有刻书一事,万不能假手于人。

我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气力。如果说话太多,眼睛就发红,便很难看清字了,怎么可以讲经。何况现在有刻书这件事,绝对不能委托别人来做。

即无一事,亦不能应此事。汝所说之语,乃是为土木[1]形骸装金,听得甚好。倘令人识破,则不值半文矣。已后不可如此说话,免令光生惭愧,而人见讥诮也。

就是没有什么事,也不能答应(讲经)这件事。你所说的话,是为土塑木雕的形体装金,听是很好听。倘若让人看破,就不值半文钱了。以后不可以这样说话,免得令我生惭愧,而被他人讥讽。

学道之人,道念重一分,则凡情轻一分,此必然之势也。然未断惑之人,常须努力。若一放纵,旧病定至复发。见思惑断尽者,才好任运腾骧(xiāng)[2],无须制束摄持也。

修学佛道的人,心中道念重一分,那么凡情就轻一分,这是必然的趋势。然而没有断惑的人必须常常努力。如果一放纵,旧病(指凡夫的习气毛病)就一定会复发。见思惑断尽的圣者才可以任运随缘地发挥,不一定要克制约束收摄自心来修持。

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欲子弟成人,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始。此一定之理。

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必定从严整家规开始。一个家庭将要败落,必定从家规颓废开始。想让子弟成人,必须让自己的所作所为遵守一定的法规原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开始,这是必然的道理。

今欲从省事省力处起手,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3]。此淑世[4]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

现在如果想从省事省力的地方着手教育,应当以因果报应的道理作为他们的启蒙教育,使他们习惯而成自然的性情,但愿他们将来为人处事不至于有大的偏差。这确实是挽救世道人心,救化导民众、齐家教子第一等的妙法。

🔎 ◤…读书会第144天…◢
智者大师世称释迦化身。其所证者,谁得而知。然佛为众生现身作则,故即以凡夫自居。其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者,以己诫人,乃现身说法也。以大师最初志期断惑证真,直登地等(地,十地。等,等觉)。以弘法利生,荒旷自己禅定工夫,故止证得圆五品观行位而已。故曰,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者,即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种耳。

智者大师,世传是释迦牟尼佛化身,他修行所证到的境界,谁能知道呢?然而佛为众生现身作则,所以自居凡夫位。他说“我不领众,必净六根”这句话,是用自己的证量来警诫后人(修行不易,切勿自满而骄),乃是现身说法啊。因为大师发心之初,就立志希望断惑证真,直登地、等(地,十地;等,等觉)的果位。因为自己弘法利生,荒废了自己的禅定工夫,所以只证得圆五品观行位而已。所以他说:“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种。

圆五品位,圆悟藏性(藏性即实相妙理,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缠即无明,未断,故名在缠)。与佛所悟,了无有二。圆伏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若断见惑,即证初信。及至七信,则思惑断尽,得六根任运不染六尘之实证,故名六根清净位。又于一一根中,俱能具六根功德,作六根佛事,故亦名六根互用。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说。

圆五品位,圆悟藏性(藏性,即实相妙理。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净法身。缠,即无明。未断,故名在缠)。与佛所悟,一模一样。圆伏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若断见惑,即证初信。等到证得七信,那么思惑烦恼断尽,得六根任运不染六尘的实证,所以名六根清净位。又于一一根之中,都具有其他六根的功德,作六根佛事,也叫六根互用,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所说。

南岳即示居此位。此位之人,不但有大智慧,而且有大神通。其神通又非小乘阿罗汉所能比。故南岳生前殁后,皆有不可思议之事,令人若见若闻,发起信心。

南岳禅师即示居此位。此等位次的人,不但有大智慧,而且有大神通。其神通不是小乘阿罗汉所能比的。所以南岳禅师生前死后,都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让看到的人或听到的人,都发起对佛法的信心。

南岳[5]智者,皆法身大士。其实证地位,谁能测其高深。此不过欲勉后世专精学道,而作此曲折耳。岂真止证十信相似位[6],五品观行位[7]而已耶。

南岳禅师、智者大师,都是法身大士,他们所真实证得的地位,谁能猜测到有多深呢?这不过是想勉励后人专精学道,而曲折引领啊。哪里是说他们真是只证到十信相似位、五品观行位啊?

我等博地凡夫,那堪拟彼。我等只好粗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以为助行。依永明莲池之法行之,则无往不利[8]矣。自己改恶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教之。其反对之人,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

我们这些博地凡夫,哪能和他们相比。我们只好粗略地守持重戒(杀盗淫妄酒等主要的戒律),一心念佛,兼带修习世间善法,来作为助行。依永明大师、莲池大师的方法去实行,那就无往不利了。自己改恶修善,一心念佛。凡遇一切亲戚故友以及有缘的人,也应当以此净土法门劝教他们。那些反对的人,应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他们去做。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

若曰我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为得之。

如果说我一心念佛,什么事都不理,不单与世间法有障碍,也与佛法不相吻合。按自己所处的身分地位待人处事,才是对的。

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当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其可乎哉。劝人念佛之功,净土书中说者甚多,恐费笔墨,故不详书。

劝人念佛修行,固然是第一功德。然而向下对妻子、儿子、兄弟,向上对父母、祖父母,都应当劝导。倘若不能够在家里面委曲方便,令我们的亲属,共同得到不思议即生了脱的利益。就是舍本逐末,利益疏远的人而不考虑利益身边的亲人。这样做怎么可以呢?劝人念佛的功德,净土的书籍中说的很多,恐怕浪费笔墨,所以不再详说。

🔎 ◤…读书会第145天…◢
汝与师寿既修净业,只可在家念佛。普陀不可常来。即其余名山,纵然朝谒,亦不过看看山景而已。岂若在家修持,不废钱财时日。不劳身心奔驰之为愈也。

你与师寿既然修习净业,只可在家念佛。普陀山不可常来。即使是其余的名山,纵然去朝拜,也不过是看看山景而已。不如在家修持,不浪费钱财时间。不疲劳身心奔驰为好。

又无知愚人,以耳为目。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妄谓地藏菩萨,是暹(xiān)罗国[9]太子。其肉身塔遇闰大七月,彼国之王,亲来开塔。此等无稽之谈,切不可当做真实,待至其时便去。以致人多地少,或致推挤跌扑,备受痛苦。

又者,无知的愚人,以耳听为眼见。一个人说的虚假话,一万个人传就当成了真的。妄说地藏菩萨,是泰国太子。他的肉身塔恰遇30天的闰七月(农历有闰月,且农历月份有大小之分,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泰国国王,亲自来开塔。这些无稽之谈,千万不要当做真实,若等到了那个时间去九华山,因为人多地方小,或许会导致推挤跌倒,备受痛苦。

此系新罗国王族出家,姓金名乔觉[10],于唐玄宗时来九华,居数十年。后坐脱,肉身不坏,遂以全身入塔。绝无开塔之说。当唐之时,高丽有三国。一高句丽,二新罗,三百济。后高句丽吞灭二国,而但名高丽耳。近时愚人,不知新罗,遂讹作暹罗。唐时亦无暹罗之名。彼系两国,一暹国,一罗斛国。后并为一,遂名暹罗。

应该是新罗国王族出家,姓金名乔觉,在唐玄宗时来到九华山,居住了几十年。后来坐化,肉身不坏,于是将全身入塔。绝对没开塔之说。在唐朝的时候,高丽有三个国家。一是高句丽,二是新罗,三是百济。后来高句丽吞灭了另外两国,就只名高丽国了。近来的愚人,不知是新罗国,于是误作暹罗国。唐朝的时候也没有暹罗国的名字。这是两个国家,一是暹国,一是罗斛国。后来合为一个国家,于是名为暹罗国。

此僧事迹,俱载九华志,宋高僧传。若欲一礼法颜,当于闲空时节。九华香期,香客之多,多于普陀百倍。况今年有此谣言,其朝山之人,不知比常时会期,更多几倍。况塔在高处,前面若有二三百人,即有推挤跌扑之事。若不洞事带妇女去,其因挤而丧身失命者,或亦难保。何可不依法言,而专信谣话,以自讨烦恼也。

这位圣僧的事迹,都记载在《九华山志》,宋《高僧传》中。如果想要去礼拜他的肉身,应当在空闲的时候去。九华山的香期,香客很多,多过普陀山百倍。何况今年又有这个谣言,那些朝山的人,不知道比平常的香会之期,多了几倍。又何况肉身塔在高处,前面如果有二三百人,就可能会有推挤跌倒的事发生。如果不懂事带上妇女同去,难保不出因为拥挤而丧身失命的事情。怎可不依法言,而专门相信谣言,来自讨烦恼。

光以二尊人[11]年高,恐汝等不知利害,以为尽孝,故不禁络索言之。统祈洞察,幸甚。

我因为你父母年事已高,恐怕你们不知道利害,认为这是尽孝,所以不禁啰嗦说了这些。祈望洞察,幸甚!

 

< 学习笔记 >

[1]土木:谦词,用于自称。◇《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

[2]腾骧:飞腾,奔腾,形容高昂超卓。引申为地位上升﹐宦途得意。

[3]走作:越规,放逸。

[4]淑世:济世。淑,善,美。

[5]南岳:南岳怀让(南岳衡山般若寺,湖南衡阳市)。唐朝。谥号大慧。禅宗七祖。师承六祖惠能。座下弟子有马祖道一等。

[6]相似位:相似即。天台所立六即之第四。止观愈趋明静而得六根清净,断除见思之惑,制伏无明,相似于真证者。即圆教内凡十信之位,又称六根清净位,与别教之三贤位相同。(内凡,内凡资粮位。)

[7]观行位:观行即。天台所立六即之第三。既知名字而起观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之位。此位分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品之深浅次第,称为五品弟子位。即圆教外凡之位,与别教十信位相同。(外凡,外凡资粮位。没有亲见偏真法性,心行理外,故称“外”。用有漏的身心,学习观行,还没有得到无漏,故称“凡”。)
※六即:六即佛。天台宗所立的六种行位,表示从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由(隋)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1)理即,(2)名字即,(3)观行即,(4)相似即,(5)分证即(亦作分真即),(6)究竟即。

[8]无往不利:不论到哪里都没有不顺利的,形容事事顺利或处处行得通。无往,无论到哪里,常与“不”“非”连用,表示肯定。

[9]暹罗国:泰国的旧名。

[10]金乔觉:唐朝。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子。渡海来唐,在九华山修行。因其虔诚而被佛教徒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之一。

[11]尊人:对他人或自己父母的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