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与徐福贤女士书

🔎 ◤…读书会第146天…◢
余寄食普陀二十余年,在家二众,概无交涉。兹因至愚老友,驻锡[1]慈岩,时常晤语。近来福严师至,不浃(jiā)旬日[2],每过予舍,言及贞操,辄兴悲感。因慰之曰,彼虽贞烈可风[3],无奈不知修途。吾当略陈纲要,令随分随力,笃修净业耳。

我在普陀山挂单吃饭二十多年,在家二众,一概没有交往。现在因为我的一位老友,住止在慈岩,时常见面对谈。最近福严师来了,不到十天,每次到我的住处,说到贞操的事情,就生起悲伤感叹。因此安慰他说:她虽然贞节刚烈可为风范,无奈不知道修行的路途。我应当大略陈述修行的纲要,令她随分随力,笃修净业。

严师即随礼恳,因为言曰,佛法者,一切众生即心本具之法也。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皆当遵行。在家出家,俱能受持。

福严师就随即礼拜恳请,因此而说:佛法,是一切众生即心本具之法。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都应当遵行。在家出家,都能受持。

🔎 ◤…读书会第147天…◢
而况女身多障,诸凡不能自由。离乡别井,易招外侮讥毁。为尔虑者,只宜在家持戒念佛,决志求生极乐世界。断断不可远离家乡,出家为尼。

而何况女人之身多有障碍,一切事情都不能自由。背井离乡,容易招来外人的侮辱与讥毁。为你考虑,只适合在家里持戒念佛,决心求生极乐世界。断然不可远离家乡,出家为尼。

至于研穷经教,参访明师,乃决烈男子分内之事,非女人所宜效法也。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然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往生上品。

至于研究经教,参访明师,这是刚烈坚毅男子分内的事,并不是女人所适合效法的。女人只要认真修习净业,专持佛号。果真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然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上品往生。

纵未能亲证三昧,亦得以高预海会,长侍弥陀。由是亲证无生,复本心性。无边教海,皆悉了知。如宝镜当台,万象俱现。

即使不能够亲证念佛三昧,也可以高预莲池海会,长侍阿弥陀佛。由此亲证无生法忍,恢复本有心性。无边的教法大海,都会全部了知。如同宝镜当台,万象全部显现。

然后承佛慈力,及己愿轮,不违安养,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俾一切有情,同登莲邦,悉证无生,庶不负一番决烈修持之心。可谓火里莲花,女中丈夫矣。

然后承佛慈力,以及自己愿力之轮,不离安养净土,回入娑婆世界,种种方便,度脱众生。使得一切有情,同登莲邦,都证得无生法忍,才不辜负这一番刚烈坚毅的修持之心。可说是火里的莲花,女中大丈夫啊!

🔎 ◤…读书会第148天…◢
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而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所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无能喻。

凡修净业,以决心求生西方为根本。而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旨。所谓的信。必须相信娑婆世界的苦,苦不可言。极乐世界的乐,乐无能喻。

娑婆之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音印,与荫同,盖覆也)炽盛(五阴炽盛者,谓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也。此一属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娑婆之苦,虽多逾恒沙,此八摄无不尽。诸苦既经身历,不烦备释)。

娑婆世界的苦,有所谓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与荫同,盖覆义)炽盛(五阴炽盛:就是众生在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这一苦是属于招苦之因,前七苦是所招的苦果。娑婆世界的苦,虽然多的超过恒河沙数,这八苦收摄究尽。诸苦既然经过自己亲身的经历,这里就不再烦琐全部解释)。

极乐之乐,约根身[4]则莲花化生,长生不死。体禀男质,绝无女形。不闻恶道之名,况有其实。约器界则黄金为地,七宝为池,行树参天,楼阁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而诸凡用度,皆是化现。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

极乐世界的乐,对于根身来说,则莲花化生,长生不死。为男子相,绝对没有女形。不会听到恶道的名字,何况有真实的恶道。对于器界来说,则黄金为地,七宝为池,行树参天,楼阁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没有不如意的。而一切用度,都是化现。并不像此娑婆世界,全由人力造作而成。

🔎 ◤…读书会第149天…◢
而弥陀导师相好光明,无量无边,一睹慈容,即证法忍。况复观音势至,清净海会,各舒净光,同宣妙音。

阿弥陀佛导师,相好光明,无量无边,一见到慈容,就证得无生法忍。何况又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各各舒发清净光明,同宣微妙法音。

故虽具缚凡夫,通身业力。若能信愿真切,即蒙佛慈摄受。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能如是信,可谓真信。

所以虽然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如果能够信愿真切,就蒙阿弥陀佛慈悲摄受。一得往生,那么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能够这样信,可说是真信。

欲详知者,当熟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

想要详细知道的话,应当熟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这三部经被称作《净土三经》,专谈西方极乐净土的缘起及事理因果。

🔎 ◤…读书会第150天…◢
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

其余的诸大乘经,都是兼带间接解说净土法门。

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而《华严经》是如来最初成佛,在菩提树下为四十一阶位的法身大士们称性直谈的一乘妙法。最后,善财童子遍参知识,在所证与诸佛齐等之后,普贤菩萨为他讲说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和一切华藏海众菩萨,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迅速圆满佛果。

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而《观经》下品下生往生章中记载,五逆十恶,具诸多不善业的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假如有善知识教他念佛,他立即相信接受,称念佛名,还没有满十声,就见化佛授手,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

《大集经》记载:“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连一人证道都十分罕见,只有依靠信愿念佛,求生极乐一法,能迅速出离生死。”所以说念佛一法,是上圣下凡一切众生共同修习的道路,不论愚昧或者智慧,一切根性的人通通能行持的法门。这个法门下手修行非常容易,而成就的功德道果很高,用力少而收到的效果迅速。因为净土法门专门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所以修行净土法门的利益殊胜,超越一切常途教法的修道。

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曾经有人说:“依靠其他法门修行,好像蚂蚁要登上高山的顶,很难;念佛求往生,好像风帆在顺水中行驶,极易。”这是多么好的形容比喻啊。

🔎 ◤…读书会第151天…◢
若欲研究,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

如果想要研究,《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的《弥陀要解》,理事都达到了极致,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的第一注解,极微妙,极确切。纵使古佛再出兴于世,重新批注此经,也不会比它再高妙了。不可忽略,应当仔细阅读,真实相信并受持。

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师疏[5],训文释义,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6],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

《无量寿经》有隋朝慧远法师的注解,训文释义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因此主要是在事相上阐发(净宗的殊胜)。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种修持方法的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的程度,即使是释迦本师、诸佛现身,让他舍弃净土,修习其他的法门,也不能丝毫改变他的志向。

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7],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可以称得上是净业行者的指南针。像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不能从中受益。所以不如《四帖疏》的义理能够三根普被,不管根器如何都能受益。

既知如上所说义理,必须依此谛信。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己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

既然知道如上所说的义理,就必须依此而真实相信。自己的见解达得到的,要这样信,即使自己的见解达不到的,也要这样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因为自己的凡夫情见,无法测度如来的境界,而稍稍生起丝毫的怀疑之念。这才可以说是真信啊!

既生信已,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若其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

既然生信以后,必须发愿。愿离娑婆的心,好像狱囚希望赶快出离牢狱一样。愿生极乐的心,好像贫穷的流浪人思念回家一样迫切。如果在他没有往生到净土以前,就算给他人王、天王的位置,他也会把这些看做是堕落的因缘,没有一点羡慕渴望的心念。

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

即便是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也看做是迂回的道路,没有一点希望的心。

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位居不退,忍证无生[8]

只是希望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旦往生西方,那就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位居不退,证无生忍了。

🔎 ◤…读书会第152天…◢
回视人天王等,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门,历劫辛勤,莫由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dié)[9]之与泰山矣。可胜悲哉,可胜悼哉。

再回过头看看人王天王的位置,以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其他法门历劫辛勤不能解脱的人,就象是萤火虫的光芒和太阳的光芒相比,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和泰山相比。难道不是无尽的悲哀,无尽的悲痛吗?

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

所以修净土法门的人,万万不可有求来生人天福乐,以及来生出家为僧等念头。假如有丝毫求来生的心,便不是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了。

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

用这种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然变成了人天有漏的福因。况且享福的时候,必然造作恶业。既然造作恶业,肯定难逃恶报。

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人。不善用心者,其过如是。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庶净土全益,通身受用矣。

好像把毒药放在醍醐中,便能杀人。不善用心的人就会有如此的过失。你必须彻底斩断这种念头,净土法门的全部利益才能够通身受用。

🔎 ◤…读书会第153天…◢
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

既然有真信切愿,必须专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持四字佛号,也可以)。必须让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

若能念兹在兹[10],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

若能念兹在兹,念至极处,情执消亡,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中便能亲证三昧。等到临终的时候,上上品往生。可谓修持之事达到顶点了。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至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所有一丝一毫的善,以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把这些功德都回向往生。如此,则一切行门,都是净土的助行。譬如聚集一切尘土造成大地,聚集一切河流汇成大海;广大渊深,谁能知道它的边际和深浅?

🔎 ◤…读书会第154天…◢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然而必须发菩提心,誓愿普度众生。如果能将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又速能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然修妙行,可感来的果报就很卑劣了。

念佛虽一切时,一切处,皆无妨碍。然须常存敬畏,必须视佛像一如活佛。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虽孝子之读遗嘱,忠臣之奉敕旨,当不过是。

念佛虽然一切时,一切处,都没有什么妨碍。但也必须要常存敬畏心,必须仰视佛像,如同活佛一样。看佛经祖语,如同佛陀祖师对自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微存有怀疑轻慢之心。即使孝子捧读父亲的遗嘱,忠臣奉敕皇帝的圣旨,也比不过我们恭敬三宝之心。

至于平时念佛,声默随意。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经过臭秽不洁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

至于平时念佛,出声念,默念,均随意。如果是睡觉躺卧,大小便时,洗澡洗脚等等,以及经过臭秽不洁的地方,都应该默念,不可出声念。出声念则不恭敬,默念功德一样。

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今之在家读佛经者,皆犯此病。故于有缘者前,每谆谆言之。

我常常说: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向恭敬心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如果完全没有恭敬,那么虽然种下将来解脱的善因,而亵慢佛法的罪过,有不堪设想的后果啊!今天在家读佛经的人,都犯了这个毛病。所以在有缘人的面前,总是谆谆告诫。

🔎 ◤…读书会第155天…◢
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

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都必须字字句句,了了分明。又必须要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没办法向外攀驰,这样就可以很快得到一心不乱。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就是这个道理啊!文殊菩萨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也就是指的这个道理。

🔎 ◤…读书会第156天…◢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

千万不可以说,持名念佛这个法门行持很浅近,就舍弃它而修行观像、观想、实相等念佛法门。

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

四种念佛法门中,唯有持名念佛,最契合我们的根机。持名念佛到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以持名念佛而亲自证得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境界。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持名念佛这个法门是入道的玄门,成佛的捷径。现在的人对教理观法都不明了。如果修观想念佛,实相念佛,或许会导致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应该修易行之行,自然感得最妙之果啊!

🔎 ◤…读书会第157天…◢
净土十要,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

《净土十要》,是蕅益大师用他的金刚法眼,在阐扬净土的各类书籍中,选择其中契理契机,阐述完备到极点,无法复加的精品文章汇集而成。第一,《弥陀要解》是蕅益大师自己的注解。文义渊深但又不难透彻理解,义理圆融且直捷,全归一心之妙用。微妙得无以复加,应当时常研究阅读。

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

至于后面的九种,没有不是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然未必能够一一全部了然明白,然而一经翻阅,如同服下仙丹。久而久之,以凡夫的资质而转化成仙人的智体了(这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以错会,认为是令我们成仙)。

净土圣贤录,历载弥陀因中行愿,果上功德。及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自行化他之事。次及远公,智者,暨清初诸大祖师善知识往生事迹。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之事。

《净土圣贤录》详细记载了阿弥陀佛因地中的行愿,果上的功德。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马鸣菩萨,龙树等诸菩萨,自行化他的事迹。其次涉及慧远大师,智者大师,以及清朝初年的诸位大祖师,善知识,往生的事迹。以及比丘尼、国王、大臣、士人百姓、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的事迹。

又复采其言论之切要者,并录传中,俾阅者取法有地,致疑无由。以古为师,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

又采摘他们言论当中,比较切要的部分,一并录在传记中,使得阅读的人,效法古人有参照的对象,致使怀疑无从生起。以古人为师,努力修习净业。比到处参访叩拜善知识,利益更加真切啊!

🔎 ◤…读书会第158天…◢
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为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此上三种,及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共五种,前已为福严师说,令请而邮寄,不知已请得否。

《龙舒净土文》令人断疑起信,将修持的各种法门,进行分门别类,详细分析,逐条陈述。是导引初机的第一奇书。如果想要普利一切众生,不可以不从这部书来入手。以上三种书,以及《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一共五种,前面已经跟福严师说过,令他请书并邮寄给你,不知道已经请到没有?

若无,当寄回音,即为邮寄。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纵不遍阅群经,有何所欠。倘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经几何大劫,方能满其所愿。

如果没有,应当寄来回信,可立刻为你邮寄。有了这些书,净土宗的众多义理,可以完备了知。纵然不遍阅群经,有什么欠缺呢?倘若不知道净土法门,纵然让他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想了生死,还不知道要经过几大劫,才能满他所愿。

阿伽陀药[11](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也),万病总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专心致志,更为可痛惜也已矣。

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土称: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万病总治。对这个药不知道,实在痛惜啊!知道了而不去修,以及修持而不专心致志,就更加痛惜了啊!

🔎 ◤…读书会第159天…◢
女人出门,大有妨碍,况用度艰难,更为不便。

女人出门,大有妨碍,何况用度艰难,更是不方便。

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习仪,方知丛林规矩,为僧仪则,则游方行脚,了无妨阻。否则十方丛林,莫由住止。

受戒这件事,如果是男子出家为僧,必须要入戒堂学习威仪,方才知道丛林的规矩,和做僧人的威仪轨则,那么游方行脚,就没有什么妨阻。否则十方丛林,不会让他挂单住宿。

若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于身家穷困,何必如此。但于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七日,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满分者,五戒全持也),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则曰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如是三语,即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切勿谓自誓受戒者,为不如法。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训。

如果是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到寺里受戒,也不是不可以。至于自己家里穷困,又何必如此。只要在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个七日,自誓受戒。到了第七天,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指既受五戒,堪能承事佛法故。满分:五戒全部受持),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丈夫的女子,就说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如是唱说三遍,就为得戒。只要自己诚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不要认为自誓受戒,是不如法。这是《梵网经》中如来的圣训。

普陀秋不传戒。传戒在于正月上旬开堂,至二月十九圆满。然祈安住修持净业,不可奔驰跋涉。倘或执著不改,便为不识好恶。妨自己之清修,负老僧之忠言。我欲汝即生成就道业,断不至障汝法缘。汝但谛思,自知取舍。

普陀秋天不传戒。传戒在正月上旬开堂,到二月十九圆满。然而请你安住家中修持净业,不可奔波跋涉。如果执著不肯放弃(来普陀受戒),就是不识好歹。妨碍自己的清修,辜负我的忠言。我想要你当生成就道业,一定不至于障碍你的法缘。你要好好想想,自然知道取舍。

🔎 ◤…读书会第160天…◢
至于不能出家,即欲舍命,此念虽烈,此心实痴。今之尼僧,谁堪为师。住持庵庙,强暴实多。汝既是女,上士则难为御侮,为避嫌故。下愚则竭力夤(yín)缘[12],欲造业故。

至于如果不能出家,就要舍命,这个念头虽然刚烈,但这个心却实在愚痴。当今的尼僧,有谁堪能作为师父呢?住持庵庙,强暴的事实在太多。你既是女身,上士则很难为你御侮,因为避嫌的缘故;下愚之人则极力攀缘对你图谋不轨,这是欲造业的缘故。

汝只知出家为尼之解脱,不知出家为尼之障碍。故不辞烦琐,剀切言之。汝将谓舍命便解脱乎。不知识随业牵,又复受生。驴女马女,亦未可知。欲复得人女之身,恐未有此之大幸。纵令复得人女,或得为男,或为人王,天王,安保其能遇佛法而信受也。又安保其于佛法中,又复遇此即生了脱之净土法门也。纵令能遇,何若今生忍耐住世,报尽即生西方之为愈也。

你只知道出家为比丘尼的解脱,不知出家为比丘尼的障碍。所以我不怕烦琐,恳切对你说。你认为舍命就能得到解脱吗?不知道阿赖耶识随业力所牵,又再受生。做驴女、马女,也不可知。想要再得到人女之身,恐怕未必有这个幸运。纵然又得人女之身,或者转为男身,或者成为人中之王,天上之王,又怎能保证能够遇到佛法而信受呢?又怎能保证在佛法中,又再遇上这个即生了脱生死的净土法门呢?纵然能够遇到,不如今生就忍耐住世,报尽即生西方为更好啊!

汝从生已来,有如此为汝筹画者否。倘或不依吾言,即为忘恩负义,则将来之苦,当更甚于今日无量无边倍矣。把手牵他行不得,直须自肯始相应。可听与否,祈自裁度。并祈以此告福莲贞女知之。

你从出生以来,有这样为你筹画的人吗?倘若不依从我的话,就是忘恩负义,那么将来的苦,当更加超过今天无量无边倍啊!“把手牵他行不得,直须自肯始相应。”是不是听从接受,祈望你自己裁度取舍。并祈望以此告诉福莲女士知道。

 

< 学习笔记 >

[1]驻锡: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故称僧人住止为驻锡。

[2]浃日:古代称自甲至癸的一周十日为“浃日”。

[3]可风:可为风范。

[4]根身:六根组合而成之身体。

[5]隋慧远法师疏:指《无量寿经义疏》,亦称《无量寿经疏》、《大无量寿经疏》、《大经义疏》、《净影大经疏》。(隋)慧远。为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之注释书。收于《大正藏》。
 慧远,净影慧远(净影寺,今河南焦作)。隋朝。地论宗。与天台智顗大师、嘉祥吉藏大师,并称为隋代三大师。著有有《大乘义章》、《大涅磐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

[6]四帖疏:即《观无量寿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观经疏》。(唐)善导。为《观无量寿经》的注释书。

[7]观经疏妙宗钞:亦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观经妙宗钞》、《妙宗钞》。(宋)知礼。天台智顗《观无量寿佛经疏》的注释书。

[8]忍证无生:指证无生法忍。通达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心,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忍,把心安住在道理上而不动摇。

[9]蚁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垤,小土丘。

[10]念兹在兹: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念,思念。兹,此,这个。◇《尚书・大禹谟》:“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帝当思念他!念德的在于皋陶(gāo yáo),悦德的在于皋陶,宣德的在于皋陶,诚心推行德的也在于皋陶。帝要深念他的功绩呀!)

[11]阿伽陀药:解毒药、不死药,服之普去众疾。《陀罗尼集经・卷八》详载其制法。亦是我国中医中的一剂可治疗多种疾病的真实药方。

[12]夤缘:攀援,攀附。比喻拉拢关系,向上钻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