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155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155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一段就是说,在念佛的时候,自己念、自己听,摄心净念、摄耳谛听。念佛要从心起,音声要从口出,再从耳进,好像来回绕了一圈一样。这个圈子绕得也挺好,等于用正念的绳把我们的杂念给绑到一心上来,杂念就慢慢平息了。为什么印祖再三的提出佛法实益要向恭敬和虔诚中求?因为一样的文句,你的恭敬心配上去了,入道就快;你把妄想烦恼念配上去了,那他就是颠倒的。
《楞严经》告诉我们,我们的心性只有一个,也就是说,我们念佛,不管是从心起、从口出、从耳摄,他都是一个东西。我们口说出去的口业,也是由意业来驱动始发的。我们耳根听进来的,得益于我们闻性的作用。闻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心的作用。但是佛法要讲给一般初机的人,就得把同一个心性分门别类地去讲,大家才能听明白。
“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这个本事人人都有,你不要说修行难,做不到,只要你能把这个法谛听进去,入心了,那么这个心就会触动我们本有的觉性。觉性一醒,你就能觅到这个正念跟我们的心性相应。一旦相应了以后,相应的就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少,妄想越来越少,真心不断地显露,这就叫做都摄。
下一句又说,“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这么多法门,诀窍再多,效果就是一个效果。实际上我们可以双管齐下,用念佛净念相继的功夫来反闻这个闻性。为什么能够双管齐下呢?因为他们就本来是一个法,起的是一个共用效果而已。只不过大势至菩萨因地的时候由此而入,操作的是这个方法。观音菩萨因地的时候又是由彼而入,是那样去进行的。但他们殊途同归,效果是一样的,享受的是一样的法味,一样的功德。但是因为我们凡夫没有办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因为在这个世界声音最独特、最灵敏,所以印祖说正好念佛,只要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可以得“反闻闻自性”的功德。

▲…原文…▲

 

➤ 印光法师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