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与谛闲法师书

🔎 ◤…读书会第345天…◢
光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口虽念佛,心不染道。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无奈昏散交攻,依旧昔时行履[1]。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

我自从出家以来,就相信净土法门。但因为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泛泛,虚度岁月。口里虽然念佛,心却不染法道。近来承蒙法师你的教诲勉励,立誓期望不辜负你的慈悲婆心。无奈昏沉散乱交相攻伐,依旧还是过去的老样子。因此每天阅读十多页净土宗的典籍,来发起胜进之心。

至宝王随息法门[2],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又查文类[3],圣贤录[4],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5],谓藉气束心,当本乎此。

看到飞锡大师《宝王三昧》中的随息念佛法门,就试着用这个方法来念佛,于是觉得妄念不像以前那样潮涌澜翻。想来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的一天。又查到《乐邦文类》,《净土圣贤录》,都收录了这一段文。因此明白了慈云忏主所说的十念法,说凭藉一口气来收束心念,根源应在此处。

而莲宗宝鉴[6]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7],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钝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故述其己私,请益高明。当与不当,明以告我。

而《莲宗宝鉴》也记载了这个方法。足见古人预先知道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不依这个方法,不能入道,而预先施设这个方法。然而古人大多不以这个方法教导他人,因为那时人的根机还很利,一发恳切念佛的心,自然能得一心不乱。而现在的人,像我这样障重根钝的人,恐怕一生也不能得到一念不乱。所以陈述自己的私见,请教于见解高明的(法师您)。确当与不确当,请明白告诉我。

🔎 ◤…读书会第346天…◢
光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8]。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

另外,我还认为,只此一法,具足收摄了五停心观。如果能够随息念佛,就收摄了数息观、念佛观。而摄心念佛,贪染心渐渐可以断绝(不净观),瞋恚也不会炽盛(慈悲观),昏散一除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以破除了(因缘观)。也正是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之念佛法门。

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

我认为现在悠忽散漫念佛的人,似乎不合适令他们依照这个方法。恐怕他们因为不记数,就会懈怠。而有肯用心念佛的人,如果不依照这个方法,决定很难成就念佛三昧。

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后学试之,以教来哲[9]。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

法师您乘愿再来,利益他人,自己虽然不用这个方法,但应当为后学之人试一试,以便教导后世智慧卓越的人。如果是利根之人,一个七日、二个七日,定能得一心不乱。纵然像我这样昏昧愚钝根机低劣的人,(用此法)想必十年、八年或可得一心不乱啊!

 

< 学习笔记 >

[1]行履:行为。

[2]宝王随息法门:见(唐)飞锡大师《念佛三昧宝王论》。“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昧,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覩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世上的人,大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等为念珠。我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称佛名号,随之于呼吸(出息入息),便有大依仗,哪里会惧怕一口气不来即属后世呢?我行住坐卧常用此珠(出入息),即使昏昧,也是含佛而入眠,只要一醒,立即继续呼吸念佛。这样来修持,必于梦中得见阿弥陀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中不断地见佛,念佛三昧即当修成。面覩阿弥陀佛眉间玉毫,亲蒙阿弥陀佛授记往生,如此则万无一失也。)

[3]文类:《乐邦文类》。(南宋)宗晓。乃有关净土宗诸经论之要文,以及诸师之著述、诗偈、传记等。收于《大正藏》。乐邦,安乐国,即极乐净土。

[4]圣贤录:即《净土圣贤录》。(清)彭希涑(sù)。清代佛教典籍。以记述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及阐教圣众如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为始,集录历代宣扬净土法门之比丘、比丘尼等凡五百人之事迹。彭希涑,彭际清之侄。

[5]慈云十念:见(宋)慈云遵式《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十念者: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底,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

[6]莲宗宝鉴:《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元)优昙普度。广述念佛之要旨。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五》(<增广・卷一>)中纠正《莲宗宝鉴》中记数之误:“十念记数,不是数息。以其从一至十,同于数息。又以莲宗宝鉴,讹作至百千万,恐受其病,引为证明。目为数息持名,断断不可。”

[7]肯心:乐意,甘心。

[8]五停心观:使意识觉知心停止攀缘、停止执著的五种观行方法,为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观法。
(1)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
(2)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
(3)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
(4)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
(5)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9]来哲:后世智慧卓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