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拟答某居士书

(附某居士原书)

🔎 ◤…读书会第217天…◢
【来信】
鄙人信从净土,已决定奉行,而于愿行两字,尚须乞教。愿与行是否两种分运,抑须同运。

我相信净土法门,已经决定要依教奉行,但对于“愿行”两个字,还须乞求您的教导。愿与行是否要分开修持,还是必须同时修持。

一,若以两种而论,则念佛时先发愿求生,如慈云十念求生文[1]然后再念,惟念佛时只存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旨,心口如一,历历而转,于念念中但存这么念,并亦无求生之愿,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属上品,此是照彻悟禅师之语[2]

一、如果将愿与行作为两种修持来论说,那么念佛时,要先发愿求生,如慈云忏主的十念求生文,然后再念佛,唯独在念佛时,只存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的宗旨,心口如一,历历分明而转,于念念中只存这样念佛,并且也没有求生之愿,而依照这种念法,都是上品往生,这是依照彻悟禅师的话。

二,若以愿行同运而论,则念佛时声声如婴儿堕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禅师[3]之说。又若坚密大师[4]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5],与玉峰师说正同。

二、如果以“愿行”同时修持来论说,那么念佛时,声声如同婴儿堕水,急呼母亲来救,这是杭州玉峰禅师的说法。又像坚密大师说: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与玉峰禅师所说的正好相同。

惟以上两说,第一说所云,念佛时似少恳切之旨。蕅益大师曾云,求生净土,全赖信愿。若无信愿,则虽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然则虽念到一心不乱,恐未能十足稳当。

只是以上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念佛时,似乎少了恳切的义旨。蕅益大师曾经说:求生净土,全赖信愿。如果没有信愿,即使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也没有得生的道理。那么即使念到一心不乱,恐怕未必能够有十足的稳当。

照第二说所云,虽念佛时愿行具足,而念念之间,心中多存一愿,则于一心不乱,似又嫌不纯。近时杭僧〇〇师亦以不能兼顾,不能不顾为虑。玉峰有用兵之喻[6]。末学钝根未明究竟,想高贤必有确论以作后学津梁。

照第二种说法,虽然念佛时,愿行具足,而念念之间,心中又多存了一个愿心,那么对于一心不乱,似乎又嫌不够精纯。近来杭州僧人某某师,也以“愿”“行”二者不能兼顾,不能不顾为疑虑。玉峰禅师有用兵的比喻。我是钝根之人,不明白究竟如何,想必您必有确切定论来作为后学人的修学指引。

🔎 ◤…读书会第218天…◢
【印祖答复】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阁下既已笃修净业,信之一字,谅已全体担荷,究竟无疑矣。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旨。如同鼎的三足,缺一不可。你既然已经认真修习净业,“信”这个字,想来已经全体承当,究竟无疑了。

至于愿行二法,似犹有彼此对待之执,不能融会贯通。致于圆融无碍法中,生起许多障碍。

至于“愿行”二法,似乎还有彼此对立的执着,不能够融会贯通。导致在圆融无碍的法中,生起许多障碍。

俾彻悟,坚密,蕅益三大师之普照万汇圆满月光,只因一丝当目,便成分隔矣。惜哉。今谓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说甚同运分运,说甚愿存则一心不纯。原是一个,何得头上安头,以不能兼顾及不能不兼顾为虑。

即使是彻悟、坚密、蕅益三位大师的普照万流的圆满月光,只因为有一根头发丝挡在眼前,便成为分隔了。可惜啊!现在,真正的念佛人,正在念佛之时,信愿行三者,全体具足。如子忆母,这当中断然没有狐疑不信,与不愿意见到母亲的念头。说什么同运分运,说什么有愿心存留,则于一心不乱不能精纯。这原本就是一个,怎么能在头上安头,以不能兼顾以及不能不兼顾作为疑虑呢。

观阁下之所说,与某僧之论,皆实未能著实从事,乃于未发足前,先拟议到家景象。故于古人对治分别之法言,反生出种种分别。

看你所说的话,与某位僧人的言论,都是实际没能老老实实地从事修持,在还没有提脚修行之前,先预想议论到家时的景象。所以对于古人对治分别心的真实法言,反而生出种种的分别。

🔎 ◤…读书会第219天…◢
试问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而能然乎,无信愿而能然乎。彻悟,坚密二师之语虽有异,而意实相资而相成。认做分运同运,可谓无择法眼。

请问:要做到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的话能够做到吗?没有信愿而能做到如此吗?彻悟、坚密二位大师的话虽然有差异,而用意实际是相互资助而相辅相成的。你认做分运同运,可说是没有择法眼。

至于蕅益所说,乃是为一辈倚傍宗门,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及不依净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乱为究竟极则事者之法药也。何可引此净宗门外之事,以例信愿具足之真修,致门径混滥也。

至于蕅益大师所说的,这是为了有一类倚傍禅宗法门,说什么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以及不依净土信愿行的宗旨而修持,只以念到一心不乱为究竟终极之事之人的法药。怎么可以以这些净宗门外人修持的事例,来类比信愿具足的真修行人,导致门径混滥呢?

此上约理通说也。若约事别说,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后发愿),或用小净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7]。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

以上是针对义理通说。如果针对事相别说,发愿应当在朝暮念佛完后(晨朝十念,也是先念佛,然后发愿),或用《小净土文》。如果身心有闲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此文词理周到,是古今最好的发愿文。

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非以读文一遍,即为发愿也。除朝暮发愿外,一切时但以至诚恳切念佛即已。

必须知道读文发愿,就是让我们依文发愿。不是仅仅读文一遍,就算是发愿啊。除了早晚发愿之外,一切时,只以至诚恳切心念佛就好了。

 

< 学习笔记 >

[1]慈云十念求生文:亦称小净土文。“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之文。

[2]此是照彻悟禅师之语:出《彻悟禅师语录》。“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

[3]玉峰禅师:古昆法师。清朝。净土宗。讳古昆,字玉峰。因感悟于(明)幽溪传灯之《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而自称幽溪传法之后裔。严持戒律,一心誓愿念佛往生。僧俗皈依者颇多。著有《莲宗必读》、《念佛要语》、《念佛四大要诀》、《净土自警录》、《永明禅师念佛诀》等。

[4]坚密大师:成时大师。清朝。号坚密。二十八岁出家,遍访禅宗教下大德,后依止莲宗九祖蕅益智旭。居于仰山,山中之猛兽皆驯伏。刊刻蕅益大师《净土十要》,广为流通,劝人如实修,并亲自作序:“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逝前三日,即异香满室。著有《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受持佛说阿弥陀经行愿仪》等。

[5]欣厌具足:欣,欣求极乐。厌,厌离娑婆。

[6]用兵之喻:玉峰禅师以披坚猛将比喻念佛猛厉。见《净业痛策・覆恋公书》。“蒙师示以要策。始知子哭亲。披坚猛将也。耳听声。老成善谋也。二者缺一不可也。且证以少康称名出佛之效。灵峰不必参观之旨。”

[7]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即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法界众生,同圆种智。”之文。有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解》及省庵大师《西方发愿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