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 ◤…读书会第408天…◢
得预楞严法会,何胜庆幸。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

得以参预楞严法会,何等庆幸。观想念佛这个方法,如果不是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没有躁动妄想,欲求速成的心,有镇定不移之志的人,修持它,则损多益少。

至于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

至于实相念佛,这是一代时教,一切法门的通途妙行。如天台宗的止观、禅宗的参究向上等都是,也就是念自性天真之佛啊。

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何以言之,最初征心[1]辨见[2],唯恐以妄为真,错认消息。迨其悟后,则示以阴入界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乃知法法头头,咸属实相。

《楞严经》,实在是念实相佛的最切要之法。同时也是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这一法门的无上的大教。为何这样说呢?经文开头,七处征心,十番辨见,唯恐我们以妄心错为真心,错认消息。等到我们开悟之后,就显示五阴、六入、十八界、七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才知道法法头头,都属于实相。

既悟实相,则觅阴[3][4][5][6]之相,了无可得。而亦不妨阴入界大行布罗列。所示二十五圆通[7]

既已悟入实相,那么求觅五阴、六入、十八界、七大之形相,就了不可得。而也不妨五阴、六入、十八界、七大等法,行布排列。经中所显示的二十五圆通。

🔎 ◤…读书会第409天…◢
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以至七趣[8]因果,四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

除了大势至圆通,正属于持名念佛,兼其余三种念佛之外。其余的圆通,都为念实相佛的法门。以至七趣的因果、四圣的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是显示实相理,随顺背离,迷惑觉悟的所以然罢了。

🔎 ◤…读书会第410天…◢
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9]劝赞[10]

如此来念实相佛,说说似乎很容易,修之证之实在是难中之难。如果不是再来的法身大士,谁能当生亲证?正因为实相念佛一法,实证非常困难,所以特别赞叹和劝导众生修持名念佛这一法门。

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

如果懂得这些道理,而仍想靠自己的力量断惑证真,恢复本有的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的人,实在无可救药了。

以实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

因为实相涵盖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的一大法门。

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能得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之果报,犹其上焉者。了生脱死一事,岂可以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

对于持名念佛,如能认识到它当体便是实相,那么所得到的利益就非常宏大深远。舍弃持名念佛而专修实相念佛,则一万人之中难得有一两个实证者。能得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人的果报,犹然是上等人。了生脱死这桩大事,哪里可以因为志大言大就能够成办啊?

宜自详审。是知实相之理,不可不知。息心研究楞严,则凡圣因果迷悟修证之若事若理,明如观火。而自力佛力,持名实相之利益大小,亦明若观火。

应该自我详细审察。须知,实相的道理,不可不知。息心研究《楞严经》,那么凡夫圣者的因果,迷惑觉悟,修习证果的事相真理,如同观火一样清晰明了。而靠自力、靠佛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的利益大小,也明若观火了。

固当若自若他,皆期以即持名而实相。决不致以好高务胜,离持名以修实相。致使徒有修心,而无证果也。

固当不论自己或他人,都期望以持名念佛而契入实相念佛。决不至于因为好高务胜,舍离持名念佛来专修实相念佛。致使徒有修行之心,却没有证果的利益啊!

 

< 学习笔记 >

[1]征心:七处征心。《楞严经》中,佛陀七次破除阿难对心的妄想。(1)心在身内;(2)心在身外;(3)心潜在根里;(4)心在内外明暗之间;(5)心在随所合处;(6)心在根尘之中;(7)心在无所著处。

[2]辩见:十番显见。《楞严经》中,佛陀通过十次比喻来开示我们能看到东西那个见的本质。(1)指见是心。(2)显见不动。(3)显见不灭。(4)显见不失。(5)显见无还。(6)显见不杂。(7)显见无碍。(8)显见不分。(9)显见超情。(10)显见离见。

[3]阴:指五阴。亦称“五蕴”。即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阴,遮盖,指(五种事情)遮盖了人的本性,使得人的心迷惑,造恶不断。

[4]入:指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互涉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而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入,趣入,涉入。

[5]界:指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的合称。界,界限,指此十八种,各有界限,作用不同。◇《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6]大:指七大。组成众生世间的七个因素。“大”乃周遍法界之意。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见大、识大。

[7]二十五圆通:诸菩萨、声闻证悟的二十五种方法。圆通,圆满周遍,融通无碍。盖众生之机缘万差,故得圆通之法亦各不同。二十五,谓六尘、六根、六识及七大。
(1)音声,憍陈那等之声尘圆通;
(2)色因,优波尼沙陀比丘之色尘圆通;
(3)香因,香严童子之香尘圆通;
(4)味因,药王、药上二法王子之味尘圆通;
(5)触因,跋陀婆罗等之触尘圆通;
(6)法因,摩诃迦叶等之法尘圆通;
(7)见元,阿那律陀之眼根圆通;
(8)息空,周利盘特迦之鼻根圆通;
(9)味知,憍梵钵提之舌根圆通;
(10)身觉,毕陵伽婆蹉之身根圆通;
(11)法空,须菩提之意根圆通;
(12)心见,舍利弗之眼识圆通;
(13)心闻,普贤菩萨之耳识圆通;
(14)鼻息,孙陀罗难陀之鼻识圆通;
(15)法音,富楼那之舌识圆通;
(16)身戒,优波离之身识圆通;
(17)心达,大目犍连之意识圆通;
(18)火性,乌刍瑟摩之火大圆通;
(19)地性,持地菩萨之地大圆通;
(20)水性,月光童子之水大圆通;
(21)风性,琉璃光法王子之风大圆通;
(22)空性,虚空藏菩萨之空大圆通;
(23)识性,弥勒菩萨之识大圆通;
(24)净念,大势至菩萨等之根大圆通;
(25)耳根,观音菩萨之耳根圆通。

[8]七趣:一切众生轮回趋向的七个地方。趣,趣向。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

[9]格量:推究,衡量。

[10]劝赞:劝导,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