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周群铮居士书一

🔎 ◤…读书会第500天…◢
蕅益生于明末,没于清初。一生弘法,皆在南方,未曾一到北地。兼以顺治初年,南方多未归服。故大师于崇祯升遐[1],明图[2]版荡[3]之后。凡所著述,但书岁次,不书国号及年号耳。

蕅益大师生于明朝末年,圆寂于清朝初年。他一生弘扬佛法,都在南方,未曾一次到过北方。又因为在顺治初年,南方大多还没有归服清朝。所以自崇祯皇帝自尽于景山,明朝的版图发生动荡之后,蕅益大师所有的著述,都只写上甲子年岁的次序,不写国号以及皇帝的年号。

及至福建宁波,各处归顺之后,不一二年,即入涅槃。而台宗有仿之者,于康熙时著述,亦不书国号年号,可谓诬蔑蕅益与国家耳。其不善学,有如此者。南方学者,多宗台教。北方学者,多宗贤首,慈恩。彼既不相习,故其流通也少。

等到福建、宁波等各处都归顺清朝之后,不到一两年,大师就入涅槃了。而天台宗有效仿大师的人,在康熙时期所写的著述,也不写上国号年号,可以说是诬蔑蕅益大师与国家啊。竟然有这样不善于仿效学习的人。南方的学人,大多归宗于天台宗;北方的学人,大多归宗于贤首宗、慈恩宗。既然他们不互相学习,所以大师的著作在北方流通得也就少了。

🔎 ◤…读书会第501天…◢
世宗[4]虽倡刻大藏,其年初夏,即已宾天。其清藏[5]中,所入所出,容有世宗裁夺者。实多半由当时所派之亲王,总理刻藏首领大和尚主持。又刻藏预事之僧,尽属贤首慈恩临济宗人。台宗只一人,而且尚属校阅无权之人。蕅益著述,所入唯相宗八要,释大乘止观法门二种。余者北方所无,将何由而附入乎。

清世宗雍正皇帝虽然提倡刻印大藏经,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初夏,他就去世了。清朝所刻大藏经(即龙藏)中,有一部分内容的选入,雍正皇帝虽然有权裁夺,然而实际的工作多半是由当时指派的亲王,以及总体负责刻藏的首领大和尚所主持。另外,参与刻藏事务的僧人,全都来自贤首宗、慈恩宗、临济宗。天台宗只有一人参加,而且还只是参与校阅事务的无权之人。蕅益大师的著述,所收入龙藏的只有《相宗八要》,《释大乘止观法门》二种。其余的书北方见也见不到,哪能选入龙藏呢。

🔎 ◤…读书会第502天…◢
此系雍正末乾隆初年事。至乾隆末年,蕅益著述,京中尚无多少。彻悟老人,见阅藏知津,即欲刻板。拟再得一部,即不须另写,庶省心力。因遍询各刹,止得一部。凡大师流通到京之著述,彻悟及彻悟之门人,皆为刻板。亦有一二十种。

刻藏是雍正末年、乾隆初年的事,到乾隆末年的时候,蕅益大师的著述在京城中尚不多见。彻悟老人一看见蕅益大师的《阅藏知津》,就想要刻板。想着如果能再找到一部,就不用另外再抄写一遍了,从而能节省些心力。因此就询遍了各个寺院,也只得到一部。蕅益大师的著述中但凡是流通到北京的,彻悟大师以及彻悟大师的门人,都刻了板,总共也有一二十种。

不知世务之人,一归之于世宗不取,可谓诬罔[6]世宗。使世宗若全见蕅益著作,断当具足入藏,一部不遗。

不知世务的人,一律把这件事(蕅益大师著作只有两种入选)归咎于清世宗雍正皇帝没有选入,可以说是诬陷毁谤了清世宗雍正皇帝。假使清世宗雍正皇帝能够见到蕅益大师的全部著作,一定会统统收入到龙藏,一部也不遗漏。

🔎 ◤…读书会第503天…◢
须知清藏肇始于世宗。及世宗崩后,高宗继立。凡刻藏事,皆当时僧俗中之权人主之。高宗亦不过应名而已。

必须知道,清朝的刻藏虽由清世宗雍正皇帝所发起,然而清世宗雍正皇帝驾崩,高宗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凡是刻藏方面的事务,都是当时僧俗二界中的当权之人来主持的,乾隆皇帝也不过是挂个名而已。

何以知之。世宗所著拣魔辨异录[7],草稿甫毕,尚未誊清,随即崩驾。高宗虽令缮写[8]刻板,亦不暇检点。由未派一大通家主事,竟致错讹不胜其多。此其父之手泽[9],尚且如是,况大藏乎。

这是怎么知道的呢?清世宗雍正皇帝所著的《拣魔辨异录》这本书,草稿刚刚写完,还没来得及誊写清楚,随后他就崩驾了。高宗乾隆皇帝虽然下令把这部书誊写编录刻板,却也没有空暇来检点校阅。由于没有派一个大通家来主持这件事,竟然导致错误和讹谬非常多。这是乾隆皇帝他父亲的亲笔著作,尚且是这样,更何况大藏经呢。

🔎 ◤…读书会第504天…◢
又世宗于开首著此之时,即颁上谕,内有入藏流通之语[10]。迨后止刻书册板,竟未入藏。但将此上谕,附于圆明居士语录之后,将谓世宗亦嫌其习气[11]而不入乎。此其不入之由,以汉月藏[12]子孙之外护[13],多属当权之人,故不敢提倡耳。

又者,清世宗雍正皇帝在开头写此书之时,就颁下了诏书,里面有将《拣魔辨异录》录入藏经流通的话语。到后来,却只刻了书册板本,终究没能录入乾隆藏经,而只是将这道诏书,附录在《圆明居士语录》之后。难道也要说,这是嫌弃雍正皇帝的习气所以才不录入吗?之所以没能录入藏经,是由于汉月法藏徒子徒孙的外护,大都是当时的当权之人,所以不敢提倡这部书而已。

若言习气,蕅益可谓绝无。而一般瞎眼禅和[14],谓为徒有文字,未得大悟,贡高我慢。此等人乃仰面唾天,何得据以评论耶。至于毁世宗者,亦与毁蕅益者知见相同。皆道听途说,随声附和之流辈[15]耳。

如果说到习气,蕅益大师可以说是绝对没有。而一般瞎了眼的禅和子,认为大师只有文字功夫,并没有大彻大悟,而且有贡高我慢的习气。这样的人是在仰面唾天!这种观点有什么值得评论的呢?至于诋毁清世宗雍正皇帝的人,也与诋毁蕅益大师的人知见相同,不过都是些道听途说,随声附和的人罢了。

 

< 学习笔记 >

[1]升遐:升天,帝王去世的婉辞。

[2]图:版图,地图。

[3]版荡:指动乱不安。因《诗经・大雅》有《板》、《荡》两篇,皆刺周厉王暴虐无道导致天下不宁而称。版,同“板”。

[4]世宗:清朝第五代皇帝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祯。康熙皇帝之四子。在位十三年,因参礼禅僧迦陵性音而大悟,自号圆明居士。主张儒、释、道三教一致,佛教诸宗一致,禅宗五家一致。并师法云栖袾宏,主张整肃禅门弊风,宣扬净土法门。印祖多次称雍正为法身大士乘愿再来。(《与佛学报馆书》(<增广・卷一>)、《拣魔辨异录重刻序》(<增广・卷三>)、《拣魔辨异录石印序》(<增广・卷三>)、《三十二祖传》(<增广・卷三>)、《清世宗御制普陀法雨寺碑文跋》(<增广・卷三>)等。)

[5]清藏:亦称《龙藏》、《乾隆版大藏经》。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由皇帝钦定,以明朝《永乐北藏》为底本增减刻印,全藏共分正藏和续藏两类。

[6]诬罔:诬陷毁谤。

[7]御制拣魔辨异录:亦作《拣魔辨异录》。(清)雍正。雍正帝认为密云圆悟禅师(临济宗)派下之(明)汉月法藏及潭吉弘忍,所说诳世惑人,有如外魔知见,乃撰此《拣魔辨异录》。针对彼等之语录及所撰《五宗原》、《五宗救》等书之所说,一一加以批驳。因刻龙藏时,汉月法藏一派的势力很大,故未能录入。

[8]缮写:誊写,编录。

[9]手泽:手汗。多用以称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等。

[10]内有入藏流通之语:见《御制拣魔辨异录・上谕》:“著将藏内所有藏忍语录。并五宗原。五宗救。等书。尽行毁板。僧徒不许私自收藏。有违旨隐匿者。发觉。以不敬律论。另将五宗救一书。逐条驳正。刻入藏内。使后世具正知见者。知其魔异。不起他疑。”藏,指藏经,《大藏经》的简称。

[11]习气:烦恼的残余成分。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皆分现行、种子、习气三者,既伏烦恼之现行,且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余气,现烦恼相,名为“习气”。

[12]汉月藏:汉月法藏。明朝。临济宗。师承密云圆悟禅师。作《五宗原》梳理禅宗五家(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之渊源,以圆相为万佛之祖,临济为正宗。书成之后,其师密云圆悟、法弟木陈道忞著、雍正帝先后破斥其论,而其门人潭吉弘忍则极力辩护。《五宗原》遂成为卷起师徒法眷间论争之书。

[13]外护:供养扶助僧尼修行、援护佛法弘通(的在家人、俗人等)。

[14]禅和:亦称“禅和子”。参禅之人。

[15]流辈:同辈,同一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