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何槐生居士书

🔎 ◤…读书会第494天…◢
接手书,知居士有向上志。然未知法门所以,及与时机。纵曾读光文钞,亦未究光所说之意旨也。

接到你的书信,知道居士您有向上的志向。然而却不知法门的所以然,以及时节根机。纵然曾读我的《文钞》,但并未深究我所说的意旨。

夫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耳。倘用功而生死不能了,犹不肯依能了者而为之。岂非担麻弃金,自贻其咎[1]乎。

用功修行,原本是为了了脱生死轮回。倘若用功而生死不能了,还不肯依照能了生死的法门而修的话。岂不是担起麻绳而遗弃金子,自己留给自己过咎吗?

🔎 ◤…读书会第495天…◢
参禅纵能大彻大悟,如五祖戒[2],草堂青[3],真如喆[4],断崖义[5],尚不能了。而再一受生,反致迷失,较前为远不能及,况吾侪乎。

参禅纵然能够参到大彻大悟,如五祖师戒禅师,草堂青禅师,真如喆禅师,断崖了义禅师等等,他们尚且都不能够了生死。而再一转世,反而导致迷失,比起前一生,也远不能及了,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某某和尚,虽于禅门知所向方,犹未打破禅之区域。故不能令阁下息心念佛。意谓一悟即便无生死可了,亦无涅槃可证耳。不知纵悟到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地位。依旧仍在生死中不能出,在涅槃中不能证。

某某和尚,虽然对于禅门知道方向,可还没有打破参禅的区域限制,所以不能够令你息心念佛。他认为一开悟就没有生死可了,也没有涅槃可证。却不知道纵然悟到没有生死可了,没有涅槃可证的地位,还依旧在生死中不能出离,在涅槃中不能证得。

🔎 ◤…读书会第496天…◢
末世众生,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甚难甚难。况汝既看此一念落在何处,当时时专一看此念之落处。除此之外,皆不理会,直如怨家相寻,不肯一瞬失照,令彼走脱。必欲直下捉得,令其丧身失命而后已。而说出此念来时,种种境界,遂将看落处全体丢开,而以现出之境界为心得。不知此种境界,虽由静定而发,实为参禅之障。

末世众生,想要依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太难太难了。何况你既然要看守当下一念落在何处,那就应当时时专注一心看守。除此之外,一切都概不理会,就如同寻找怨家,绝不肯有一瞬间失去观照,而让他逃脱。必定要当下就捉到他,让他丧失性命才罢休。一旦说出当下一念到来时所出现的种种境界,就已经是将看守当下一念落处这件事全体丢开了,而把出现的种种境界当成心得。殊不知这些境界,虽然是发自于静定,实际上却是参禅的障碍。

🔎 ◤…读书会第497天…◢
何以故。以忘却穷究此念落处,而以幻境为得故。且此境界,夹杂炼丹家之境界。

为什么呢?因为你忘记了穷究当下一念的落处,而把所显现的虚幻境界当成是参禅所得。况且这些境界中,还夹杂有炼丹家的境界。

阁下殆先曾用过彼之工夫,今由静定而发现耳。倘以为得,后来尚有著魔发狂之虑在。阁下不知全体抛却,尚企常久。以不能得,为之椎心[6]警呵,岂非认贼为子[7],令守家业乎。

你大概以前曾经用过炼丹的工夫,现在由于静定而显发出来了。倘若把这种境界当成是参禅所得,今后就还有著魔发狂的担忧。你不但不知道将这些境界全体抛开,还企望它们恒常永久。因为不能够常常得到这种境界,而捶胸不已,警诫呵责自己,这岂不是认贼为子,让贼来守护自己的家业吗?

🔎 ◤…读书会第498天…◢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阁下此相,为是相耶,非相耶。为是五蕴耶,非五蕴耶。若是相,是五蕴,皆在所弃,何得宝贵。若非相,非五蕴,则能看之念尚不可得,此种境相,从何而出。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这些境相,是相,还是非相呢?是五蕴,还是非五蕴呢?如果是相,是五蕴,那就都是应当舍弃的,还有什么值得宝贵的呢?如果是非相,非五蕴,那么能看的念头尚且不可得,这类境相,又从哪里产生呢?

古云,学道之人不识真,皆因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8]。正阁下贴切之对症妙药也。

古德说:学道之人不识真,皆因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这正是你贴切对症的妙药啊!

禅岂可妄以己意参乎。当此一念起时,直须看其落处。不在此处著力,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犹以为得,岂不大可哀哉。虽然,光非禅客,绝不以禅学教人。此不过以阁下不识其境,为邪正是非,不禁稍为辩析。

禅怎么可以随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参呢?当此一念生起时,直须看住这一念所着落的地方。如果不在这件事上著力用功,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却还以为有所得,岂不是太悲哀了吗。虽然对你说了这些,然而我并不是参禅的人,也绝对不用禅学教导他人。只不过因为阁下你不能辨认其中境界的邪正是非,不禁稍微为你辩析罢了。

🔎 ◤…读书会第499天…◢
倘阁下欲高竖禅帜,以大彻大悟为事,当更参禅宗大老

倘若阁下想要高竖禅宗的旗帜,以大彻大悟为事业,那么应当去参访禅宗的大德长老。

如曰吾于即生决定要了生死,请将参禅之念,抛向东洋大海外。依净土法门,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仗佛慈力,决定可以满其所愿。倘不依净土法门,所有修持,皆成人天福报,及未来得度之因缘而已。欲了生死,断难梦见。

如果说你决定想在这一生中了脱生死,就请将参禅的念头,抛向东洋大海之外。从此依从净土法门,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那么依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决定可以满足你的愿望。倘若不依从净土法门,那么所有的修持,就都成了人天福报,以及未来得度的因缘而已。想要了脱生死,断然难以梦见。

欲知禅净之所以然,非博览禅净诸书不可。即能博览,倘无择法智眼,亦成望洋兴叹,渺不知其归著。是宜专阅净土著述。

想要了知禅宗净宗的所以然,非博览禅宗净宗诸多书籍不可。即使能够博览,倘若没有择法的智慧眼,也成为望洋兴叹,渺然不知其中的归趣和着落。所以应该专门阅读净土著述。

然净土著述甚多,未入门人,犹难得其纲要。求其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语言显浅,意义平实,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导者,其印光文钞乎。祈息心研究,当自知之。

然而净土宗的著述很多,没有入门的人,还是难以把握脉络和关键。如果想要从这诸多著述当中挑出一部来,它的内容引人入胜,将禅宗净宗的界限,佛力自力的差别分析得明明白白,丝毫没有疑惑和滞塞;并且语言显浅,意义平实,适合作为研究古德著述的初步向导,这就是《印光法师文钞》了吧。祈望你静心研究,自然会知道。

 

< 学习笔记 >

[1]自贻其咎:自己招来过错、造成祸患。贻,遗留,留下。

[2]五祖戒:五祖戒禅师,五戒禅师。北宋。云门宗。法号师戒。常住五祖寺(湖北五祖山)。据《龙舒净土文・第七卷》,五祖戒禅师乃苏东坡之前世。因参禅尚未断见思二惑,转世为苏东坡时,虽然博学多才,但是很好色。(身后轮回:五祖戒⇒苏东坡⇒憨山德清⇒虚云 ※相传,净土宗十祖截流大师为憨山德清之后身)

[3]草堂青:草堂青禅师。北宋。据《龙舒净土文・第七卷》,青草堂禅师年过九十,因感念曾姓妇人的供养之恩,称来世愿为其子。禅师坐化后,妇人产子,即北宋宰相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

[4]真如喆:大沩真如喆(大沩寺,今湖南宁乡市)、大沩慕喆。宋朝。临济宗。讳喆。四十年坐禅不睡。荼毗时连穿在身上的纸袄,都烧出舍利子。但开悟而未了生死,转世为宋钦宗,虽为大富贵处,但一生忧苦,被金兵虏为阶下囚。

[5]断崖义:断崖了义。宋朝。临济宗。身后事不详。

[6]椎心:捶击胸口,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

[7]认贼为子:亦作“以贼为子”。比喻将自家之妄心,错认为真正之悟见。《圆觉经》:“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体异。缘南方错将妄心言是真心,认贼为子;有取世智称为佛智,犹如鱼目而乱明珠。

[8]学道之人不识真,皆因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唐)景岑,《偈・其九》。(一说(宋)释慧开《颂古四十八首》)
道家名词,(1)元神:与生俱来,一切精神活动都建立在元神的基础上。(2)识神:指后天建立的思维精神活动,包括各种情绪的产生。(3)真意:能感知到“元神之性”的、不同于一般的意识活动。元神淹没于识神之中。在一定意义上,识神是元神的具体体现,识神中寓有元神。当识神宁静时,元神之性即可显露。
 长沙景岑,唐朝。师承南泉普愿禅师,与赵州从谂(shěn)同门。但从谂禅师弘法偏重于禅机,而景岑禅师弘法却偏重于佛理和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