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徐蔚如居士书

🔎 ◤…读书会第641天…◢
接手书,以琐务纷沓,未能即复。光为太夫人虽则朝暮回向,岂能有益于太夫人。实则企太夫人悯我一念之诚,挽弥陀观音而拔济我耳。阁下誉之过甚,不禁令人惭惶。令弟同皆发心,祈为讲演。足知宿世同种善根,将来同作莲池海会之永劫昆季[1]。慰慰贺贺。

接到你的信,因为琐事繁多,没能马上回复。虽然我为你的母亲早晚都做回向,(然而)哪里能对你母亲有所利益,实在是企望太夫人悯我一念诚心,挽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来拔济我啊。阁下你赞誉太过,不禁令人惭愧惶恐。你弟弟也同样发心,希望你为他讲演佛法。足以说明你们在过去世中一同种下善根,将来又在莲池海会永劫作兄弟,快慰祝贺!

戒烟方登报,须长年常登,方能广知。须拉有财力者共之。若一人供费,恐力绵而难久矣。

《戒烟方》登报,必须长年一直登载,才能被人们广泛知道。必须拉一些有财力的人共同来做这件事。如果仅一个人出钱,恐怕财力绵薄而难以持久。

🔎 ◤…读书会第642天…◢
芜钞所节,皆恰当之至。以光信笔所书,原只对彼一人。若普及大众,当须了无所妨,方可不招讥议。唯斥魔子之狂妄处,用撮略[2]叙法,于文体甚合。

你对文钞所做的节选,都非常恰当。我随意所写的书信,原本只针对一个人。如果要普及大众,就必须要一点妨碍都没有,才不会招来讥讽和议论。唯有指斥魔子狂妄的地方,采取摘要式引用,在文体方面很契合。

然今之宗徒,多不识宗。既未指彼妄造谣言之实迹,彼宗徒必谓光为谤宗。即宗教不宜混滥论,不知宗气之宗徒,亦以为谤宗。宗徒多分之见识皆如是,则宗法殆扫地而尽矣。

然而现如今的宗门信徒,大多不了解宗门。如果不指出他们妄造谣言的真实事迹,那些宗门的信徒必定会认为我是在诽谤宗门。就连《宗教不宜混滥论》一文,不知道宗门气象的信徒看了,也会认为是在诽谤禅宗。宗门的信徒大多数见识都是如此,这样宗门的法脉就丧失殆尽了。

近来佛法流通,潮州居士王弘愿[3],素好密宗。依之修持,颇有效验。于余宗虽未大通,亦各涉其藩(fān)篱[4]。彼译出东瀛密教纲要,刻出寄两部来。今寄上一部,以祈随喜。然彼系弘密之人,故偏抬高密宗。约教而论,固无大碍。若与净土三根普被,教机相投之法门论,固相悬殊。

近来佛法流通,潮州王弘愿居士,一向爱好密宗,依密宗修持,很有效验。他对其余的宗派虽然没有大为通达,但也有一些涉猎。他翻译出《东瀛密教纲要》一书,刻印出版后寄了两部给我。现在寄一部给你,希望你随喜(送人)。然而他是弘扬密宗的人,所以特别抬高密宗。对于教理来说,固然没什么大碍。如果与三根普被,教理与根机两相契合的净土法门来比较,就相差悬殊了。

王弘愿来书所说,皆约教而遗机。光与彼书,乃约机而论教之利益也。虽不相合,亦无大背。其人年四十余,若再研究得十余年。当亦可为一大通家矣。

王弘愿来信所说的,都是针对教理,但却遗漏了众生的根机。我给他的回信,是针对众生根机而讨论如何从教理中得到实际利益。即使不相契合,也没有什么大的违背。他现在四十多岁,如果再研究十几年。应当也可以成为一个大通家了。

🔎 ◤…读书会第643天…◢
禅宗秘密了义经跋,断宜取消,免滋疑误。

禅宗秘密了义经跋》,绝对应该取消,免得疑误他人。

至于声闻回己所证小果,趣向如来大道。虽则顿渐有异,而中间位次,必不磨灭。大鹏一举九万,亦是自下升高。利刀一截千纸,亦是从一至千。顿教唯约顿说,故有无位次之论。然无位次中,不妨位次历然。若异渐,则渐非顿家之渐,顿非渐家之顿。二法判然各别,了不相即[5]。唯宜以实义[6]立言,不当以渐顿之表语为据。则佛法无一法不相通矣。

声闻回自己所证的小果,趣向如来大道。虽然有顿渐的不同,而中间修行经历的位次,必定不会磨灭。大鹏鸟一飞就是九万里,也是从下面一点一点升高;锋利的刀一次截断一千张纸,也是从第一张开始一张一张截断。顿教是专门就顿悟来阐说的,所以有“无位次”的论述。然而所谓的"无位次"过程当中,却也不妨各个位次历然分明。如果(刻意)与渐教来分别,那么渐教不是顿家所说的渐教,顿教不是渐家所说的顿教。顿和渐完全成了两回事,一点都不关联了。(因此)只应当根据实义(按,或可理解为实际内涵)来论述,不应当把渐顿的表面意思作为依据。那么佛法就没有一法不互相融通了。

🔎 ◤…读书会第644天…◢
王弘愿论密宗,亦以弘密宗之诠表[7]为论。是知尚未知如来教须契机之至意也。罗汉根性,亦不一定。有回向即超证深位者,有入住渐升者。然顿渐有异,位次仍复历然,似无大谬。

王弘愿谈论密宗,也是用弘扬密宗(的论著中)诠释表象的话语作为论据。由此知道,他还没有明如来设教必须契合众生根机,这一至要的道理。阿罗汉的根性,也不是一定的。有回向后立刻就证入菩萨深位的,有进入初住位,渐渐上升的。然而顿渐虽然有不同,修证的位次,仍是历然不乱。(这样阐说)应当没有大的错误。

十方世界随类现身,圆教初住即能。不历住行向等,唯佛后所示罗汉则然。若实证,实回小向大之罗汉,恐无此本领。若有,则住行向地等位菩萨,皆成钝根无奇之人矣。有是理乎。离顿说渐,离渐说顿。离教说宗,离宗说教。高抬密宗,藐视显教。皆所谓徐六担板[8],只见一边耳。

十方世界随类现身,圆教初住菩萨就能做到。不经历十行、十住、十回向等位次,唯有成佛之后所示现的阿罗汉才可以,如果确实是回小向大的阿罗汉,恐怕没有这个本领。如果有,那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位次的菩萨,都成了钝根无奇之人了。有这样的道理吗?离开顿教说渐教,离开渐教说顿教。离开教下说宗门,离开宗门说教下。高抬密宗,轻视显教。这都像是徐六担着板子行走,只见到(板子的)一边罢了。

佛法善会,则法法皆通,否则法法互碍。光实少闻少见,然约理约义而论,当如是为融通,断无两个道理。鄙见如是,不知阁下以为何如。

佛法,如果善于领会,那么法法都相互融通,否则,法法都互相障碍。我实在孤陋寡闻,然而针对教理、实义来讨论,应当这样理解才算融通,绝对不会有两套不同的道理。我的见解如此,不知阁下以为如何?

 

< 学习笔记 >

[1]昆季:兄弟。长为昆,幼为季。

[2]撮略:摘取,摘引。

[3]王弘愿:号圆五居士。由儒入释,由显入密,将日本东密引入中国。于广州为人灌顶,主张居士身可作阿阇黎,受比丘顶礼,备受太虚、曼殊揭谛等之非议,开僧俗、显密诤论之端。

[4]藩篱: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比喻事物的界限、障碍。

[5]相即:谓如波即水,水即波,彼此互废己而同于他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相即也。两镜相照为相入,非相即也。(相入,谓彼此事物,互相融入,而无乖隔,如数多之灯光相和也。就差别之诸法,而论圆融无碍之义,由于相即与相入之二门。)

[6]实义:真实之义理。

[7]诠表:解释和表达。

[8]徐六担板:“徐六担板,各见一边”之略。歇后语。比喻不解圆义而死执于事理一端的偏见。担板,用一个肩头背一块木板走路,只能看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