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 ◤…读书会第645天…◢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你来信说俗务纠缠,无法摆脱的情况。只要正当被纠缠时,能让心不随俗务所转,那么纠缠(实际上)便是摆脱。好比镜子映照物像,像来不抗拒,像去不留恋。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纵然能彻底屏除俗务,一件事情都不做,可是心念仍然全是散乱幻妄,仍然被坚固地纠缠,而不能洒脱。

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1],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2]者,此之谓也。

学道的人必须依照自己的本位来行事,(只求)尽到自己的本分。这样就算是终日被俗务纠缠,心也终日逍遥于物外。所谓的:心中无所住著留恋,万境都是自在逍遥,对六尘都不生出厌恶,就相当于正觉的境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 ◤…读书会第646天…◢
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

念佛这件事情,最重要的是了生脱死。既然为了了脱生死,就自然会对生死的痛苦生起厌离心;也就自然会对西方的快乐生起欣求心。这样一来,那么真信切愿二法,当下一念圆满具备了。再加上志诚恳切,如同儿子思念母亲一样地念佛。那么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满彰显。好像烈日当空而照耀,就算有浓霜层冰,不久也会被融化。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3]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

初发心念佛,还没有亲证念佛三昧之前,谁能没有妄念呢?最要紧是心中常常觉察观照,不随妄念而转变。好比两军对阵,必须坚守自己的城池,不让贼兵稍有侵犯。贼兵一发动进攻,就迎敌去打。必须要让正觉之兵四面包围妄念之贼。使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们害怕遭到灭种之灾,就会陆续归降了。最关键就在于主帅不昏昧不懈怠,时常警觉啊。一旦觉照的心昏昧懈怠,那么不但不能灭贼,反而会被贼灭。

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4]

所以念佛的人,如果不知道收摄内心,就会越念越生妄想。如果能摄心,那么妄念应当会渐渐轻微,最终消灭干净。所以说: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 学习笔记 >

[1]素位而行:根据自己的本位而行事,安守本分,尽职尽责。素位,现在所处的地位。◇《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安于所处的地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超越自己的本分。)

[2]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语出(隋)僧璨《信心铭》。

[3]惺惺:清醒,机警。

[4]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治太平:修行学道如同把守禁城,无论昼夜都应当谨严慎防六尘之贼的袭扰。只要将军主帅能够发号施令,那么不动干戈就能使六根清净太平。(宋)妙普《警众三首・其一》。性空妙普,号性空南宋,临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