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善觉大师书

(民国二十九年二月 附来书)

🔎 ◤…读书会第258天…◢
【来信】
印公老法师慈鉴,久仰泰斗,恨未亲承。弟子自出家以来,于净土法门,深生信愿,依而行之,盖已久矣。

印公老法师慈鉴:久仰您的威德高风,遗憾没能亲承您的教诲。弟子自出家以来,对于净土法门,深生信愿,依法行持,已经很久了。

近阅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吕碧城女士,与王季同居士书,以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之句,而观无量寿佛经,又许五逆往生,互相冲突,而退信心。

近来阅读《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这本书中,有吕碧城女士,写给王季同居士的书信,其中说到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这一句,而《观无量寿佛经》,又许可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往生,经文之间互相有冲突,因而退失信心。

王季同之答,不甚详尽。弟子障重多疑,于此亦深生疑惑,且恐他人亦生此疑。故特上书,伏恳我公慈愍,详为开示。俾弟子及现未一切众生,除疑生信,无任感谢之至。

王季同的回答,不是很详尽。弟子业障深重,多有疑惑,在这个地方也深生疑惑,而且恐怕他人也同样生起这样的疑惑。所以特别给您写信,伏请您慈愍,详细为弟子开示。使得弟子以及现在未来的一切众生,除疑生信,感谢之至。

再者,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下,尚有诽谤正法四字,而观经无之。不知因无此四字,不成冲突否。

又,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之下,还有“诽谤正法”四个字,而《观经》中没有。不知道《观经》因为没有“诽谤正法”这四个字,与《无量寿经》成不成为冲突呢?

【回信】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

净土法门,是佛法中的特别法门,其中的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从古至今有很多按照普通法门来探讨净土法门,由此自己错误,并误导他人,而又自认为是宏法利生的人,非常多。

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

他们最初错误的地方,在于认识不到佛力与自力的大小难易之不同。把依靠佛力的法门,硬理解为依靠自力的法门,并认为二者不相上下,因此导致这样的错误。

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

假使他知道佛力不可思议,不能把具足系缚凡夫的修持之力,与之相提并论,那么所有疑惑不信之心,就会化为乌有。

🔎 ◤…读书会第259天…◢
至于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

至于说到《无量寿经》中,乃至至心十念,阿弥陀佛全都摄受。唯除造五逆重罪,以及诽谤正法的人不摄受,这是针对这个人平时来说的,并不是针对他临终时来说的。

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

因为他既然犯有五逆的极重之罪,又加上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认为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及念佛往生的方法,都是说谎欺骗愚夫愚妇信奉佛教的根据,实际上没有这回事。由于有这样的极大罪障,纵然他或许有一念十念的善根,由于没有极度惭愧,极度信仰的心,所以不能往生。

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

而《观经》中的下下品往生,这是针对临终时,阿鼻地狱相现前的时候来说。虽然没有明说这个人诽谤正法,而他既然造作五逆十恶,行诸多不善,必定不能不谤正法。如果绝对没有谤法的事,为什么会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呢?常常有人作出《观经》中没有诽谤正法,《无量寿经》中有诽谤正法来加以解释,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既然不谤法,为什么又做这三种的大逆罪呢?

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

所以要知道四十八愿,是针对平时来说。《观经》中下下品往生,是针对这个人已经见到地狱极为痛苦的相状来说。这个人的恐怖不可言说,一听到佛名,就哀求救护,没有一点其他的念头,只有求佛来救度的念头。虽然是刚刚听闻,刚刚念佛,然而已经是“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了。所以虽然只是十念,或者只有一念,也得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啊!

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1]汉矣。

四十八愿,是针对平时来说,《观经》下下品,是针对临终来说。由于时间事情的不同,所以摄受不摄受,就有不同。如果认为经文互相有冲突,就成为钻牛角尖的人了。

 

< 学习笔记 >

[1]凿死卯子:过于较真儿,钻牛角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