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海曙师书

🔎 ◤…读书会第291天…◢
友人以时事新报征文启见寄。光企座下[1]发挥佛祖道妙,以结法缘。座下以执心在内(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三),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四),十二处[2]如来藏妙真如性(五),地大周遍(六),一心二门[3](七)等七题,令光作论,而曰拟作模范。

友人将《时事新报》的“征文启”寄给我。我企盼座下您发挥佛陀祖师的道妙,来结法缘。您反过来却以:执心在内(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三);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四);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地大周遍(六);一心二门(七)等七题,令我来作论,说是打算作为模范论文。

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兼以宿业深厚,生即病目。近十余年来,一切经论,皆不能看。但只执持佛号,忏除宿业。企其仗佛慈力,速生西方而已。何能作论,况曰拟作模范乎。其谦恭自牧,诚可嘉尚。其意见错谬,有不堪详言者。

我小时候没有好好做学问,长大了也一无所知。又因为宿业深厚,生下来眼睛就有病。近十多年来,一切经论,都不能看。只是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来忏除自己的宿业。企盼能够依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快速往生西方而已。哪里能够作论,何况还说要当作模范论文呢?您在信中谦虚恭敬的自我修养,实在是值得称赞崇尚。但您信中的意见错谬,有不可详说的地方!

🔎 ◤…读书会第292天…◢
夫欲发挥楞严起信之奥,何不取法乎释迦如来与马鸣菩萨[4],及历代古德之注此经此论者,而反拟以光作者为模范。是何异儒者欲发挥二帝[5]三王[6]孔孟之薪传[7],不以四书[8]五经[9]十三经[10]作模范,而以樵歌牧唱为模范。织师欲织回文古锦,不取织锦者之法则以为模范,而取编芦席者之法则以为模范。何颠倒一至于此。

想要发挥《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的奥妙,为何不取法于释迦如来与马鸣菩萨,以及历代古德注疏的经论,却反过来要以我写的论文作为模范。这就如同:儒家学者想要发挥尧、舜、禹、汤、周武王、孔子孟子代代相传的学问,却不以《四书》、《五经》、《十三经》作为模范,而以樵夫的歌声、牧童的唱曲作为模范;织布师想要织出回文古锦,不取织锦人的法则作为模范,而取编芦席人的法则以为模范。你为何颠倒到如此地步。

虽然,人之相交,唯贵各尽其分量而已。昔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欢喜纳受。以沙乃童子力所能办,其供之之诚,与供无上珍馐妙味等无有异。今以光所易办之沙,供之座下。固知无用,聊将其诚。倘亦用以涂地,庶可灭我罪垢,长我福田。

虽然说与人交往,贵在尽其所能。过去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欢喜纳受。因为沙是童子力量所能办到的,他供养的诚心,与供养无上珍馐妙味,平等没有差异。现在以我所容易备办到的沙,来供养座下您。虽然知道没什么用,姑且就供养一片诚心吧。就像用沙来涂地,或许可以灭除我的罪垢,增长我的福田。

🔎 ◤…读书会第293天…◢
因将七题一串穿来,儱侗论之,以塞其责。

因此将上面七个题目一起串起来,笼统讨论,勉强作答。

论曰,执心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乃凡夫之情见也。执心定不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亦凡夫之情见也。非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即末显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何也。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也。若有在有不在,则非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周遍矣。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

论说:执著于心在身内、在身外、在中间等等,这是凡夫的情识分别知见。执著于心一定不在身内、在身外、在中间等等,也是凡夫的情见啊!这些都不是直指见性是心非眼,都不是即末显本,指波浪就是水体的真智啊!为什么呢?因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一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如果有在某处、不在某处的分别执著,就不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不能周遍了。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众生佛陀,包括空、有二法。世间、出世间,没有一法能够超出如来藏之外,没有一法不在妙真如性之中的缘故啊!

以凡情观之,岂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属生灭,皆非真如。即断惑证真,成等正觉,亦不出生灭之外。以圣智观之,非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固属真如。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体真如。从本已来,原无一毫生灭之相可得。再进而论之,真亦不立,如本无名。一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门之可论哉。是为究竟真如,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究竟心。正所谓五蕴皆空,度诸苦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也。

以凡夫情见来观,不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属于生灭,都不是真如。就是断惑证真,成等正觉,也不超出生灭之外。但以圣人的智慧来观,不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固属于真如。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体是真如。从本已来,没有一丝毫的生灭之相可得。再进一步讨论说,真也不立,如本无名。一心尚且不可得,有什么二门来可以讨论的呢?这才是究竟真如,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究竟真心。正所谓的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啊!

如上一番说话,乃光二十年前偶尔梦著者。今承其雅意,献于座下。如曰必须分而论之,详其文义语脉旨趣,则非光之衰颓心目,荒唐学业,所能办也。请求之古德,及当代讲家。自能畅座下之本怀[11],惬[12]座下之素志[13]耳。

如上面这一番话,是我二十年前偶尔梦到的。今天承蒙您的雅意,献于座下。如果说必须要分开来讨论,详述其中的文字义理、言语脉络、宗旨归趣,就不是我衰颓的心力视力,荒疏的学业,所能办到的了。请您去求教古德,以及当代的讲经大家。自然能够畅遂您的本怀,满足您的素志啊!

 

< 学习笔记 >

[1]座下:对尊者的敬称。

[2]十二处:六根与六尘的合称。处,出生,指出生六识之处。◇《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3]一心二门:一心即众生心,二门即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
 宇宙万有的本体为一心,众生与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觉与不觉之分,故析为二门,觉者称为心真如门,由心之本体而言,具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性质,为绝对的无差别相。不觉者称为心生灭门,由心之动相而言,具有生、灭、增、减等性质,为相对的差别相。
 此二者为一体两面之关系,犹海水与波浪,虽因风动而起波浪,然于海水之本性则不生变化,故海水与波浪两者为毕竟不二。若以禅宗公案“慧可安心”来说,未安之心就是心生灭门,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门,因此凡夫只要识心寂灭,泯除妄想的动念,即可见性悟道。

[4]马鸣菩萨:印度佛教四大思想家之一,有佛教诗人、辩才无碍比丘的美誉。华严宗初祖。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出身婆罗门家族。因说法时,连群马亦受到感化而嘶鸣,故被世人尊称为马鸣菩萨。著有《大乘起信论》、《大宗地玄文本论》、《佛所行赞》、《大庄严经论》、《十不善业道轮》等。

[5]二帝:指唐尧、虞舜。

[6]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武(文)王。

[7]薪传:柴虽烧尽,火种仍可留传。比喻道术学术相传不绝。

[8]四书: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9]五经: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

[10]十三经:儒家经典,《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1]本怀:本来的心愿。

[12]惬:(心里)满足。

[13]素志:向来怀有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