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与四明观宗寺[1]根祺师书

🔎 ◤…读书会第294天…◢
接手书,并显感利冥录[2],不胜欢喜。知谛公此番讲经,比前次更觉光辉。因逐一看毕,即送余人。多有见闻,深为诧异。私相谓曰,谛公已证圣果,关帝尚未明心。光闻而谓之曰,此事须从白关[3]用心处究,则事理两当,绝无滥圣屈贤之失。

接到你的信,以及《显感利冥录》这本书,不胜欢喜。知道谛闲法师这一次讲经,比上一次更加殊胜。因此将这本书一一看完,随即就送给了其他人。有许多看过这本书的人,都很诧异。私底下互相说:谛闲法师已经证得了圣果,而关圣帝君还没有明了心地。我听到以后对他们说:这件事必须从城隍爷白知、护法神关帝二位的用心之处来推究,那么就事理两方面都恰当,绝对没有混滥圣人,委屈贤者的过失了。

🔎 ◤…读书会第295天…◢
白公且置弗论。夫关帝者,在生时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大丈夫。殁后皈依智者,愿为伽蓝,护持佛法。自智者至今千三百余年。天下丛林之主人,多有法身大士[4],乘愿宏法者。关帝一一护持亲近,岂至于今,尚有未了,而求抉择开示于谛公。何聪明如帝君,而复愚钝不蒙法益之如是乎。是大有说。

城隍爷白知先暂且不说。关帝,在生之时就是一个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死后皈依智者大师,愿意为伽蓝神,来护持佛法。从智者大师到现在有一千三百多年了。天下丛林的住持,有很多是证得法身的大士,乘愿再来,宏扬佛法。关帝都一一护持亲近他们,哪至于到了今天,还有未了的疑问,而求谛闲法师给他决择开示的呢?怎么可能聪明如帝君,而又如此愚钝不能蒙受佛法的利益呢?这当中是大有说头的。

🔎 ◤…读书会第296天…◢
现今时值末法,僧多败类。只知著一件大领,即名为僧。僧之名义事业,多多了无所知。在俗之人有信心者,纵能研究佛法,终皆下视僧侣。其不信者,见彼游行人间,造种种业之僧,遂谓僧皆如是,佛法无益于国,有害于世。

现在正值末法时代,出家僧人大多腐败堕落。只知道穿上一件大领僧衣,就名为僧人。僧的名称意义事业,大多一无所知。世俗有信心的人,纵然能够研究佛法,但终究都轻视出家的僧侣。而不信佛法的人,见到游行人间,造种种罪业的僧人,就认为僧人都是如此,佛法无益于国家,有害于社会。

因有此种我慢邪见下劣等知见故,关帝护法心切。以京师乃天下枢机之地,高人名士,咸来莅止。遂现身说法,请谛公之开示。祛彼在家我慢邪见之凡情,振兴劣僧无惭无愧之鄙念。

因为有这种我慢、邪见、下劣等知见的缘故,而关帝又护法心切。因为北京乃是中央政府所在地,社会精英,知名人士,都来到这里。于是关公就现身说法,请谛闲老法师开示,以去除那些在家人我慢邪见的凡情,振兴下劣僧人无惭无愧的不善之念。

古人称如来不舍穿针之福[5],曰如八十翁翁作舞[6],为教儿孙故。光于关帝此举亦然。此虽系盲猜瞎断,若质诸关帝谛公,当皆点头微笑,不露否否不然之声迹矣。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称如来不舍弃为比丘穿针的福报,就如同八十的老翁起舞,是为了教导儿孙的缘故。我对于关帝的这个举动,认为也是这个道理。这虽然是盲猜瞎断,但如果去质问关帝、谛闲老法师,应当都会点头微笑,不会露出“不是、不是”的声音啊!

如上所说,且约迹[7]论。至于关帝谛公之本[7],唯关帝谛公自知,光何能测度而评论之哉。根敏道心虽切,恐规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则。祈教以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心身受病,遂难亲获法利矣。

如上面所说,是暂且针对“迹”来说的。至于关帝、谛闲老法师的“本”,唯有关帝、谛公他们自己知道,我又怎么能测度评论呢?根敏师的道心虽然迫切,恐怕不懂规矩,不了解修行用功的法则。祈望你教导他要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身心受病,就难以亲身得到佛法的利益了。

闻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废弛。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

听说某某人不善用心,导致吐血不止,因此反而成了荒废懈怠。初学佛法的人都必须将这个意思告诉他们。

 

< 学习笔记 >

[1]四明观宗寺:四明指浙江宁波。民国纪元,谛闲法师最后住持于宁波观宗寺。

[2]显感利冥录:徐蔚如居士作。记录冥界的白城隍和关帝公与谛闲法师的对话,是了解冥界的可靠又稀有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在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中也有记载。

[3]白关:白,指当时临坛与谛公对话的北京都城隍白知。关,三国蜀将关羽,死后被尊为武圣。归依智者大师,成为佛教护法神。现在寺院的伽蓝菩萨一般都是指关公。

[4]法身大士:亦作法身菩萨。断一分无明而显现一分法性之菩萨。证位不退是小乘须陀洹,证行不退是大乘菩萨,证念不退是法身大士。

[5]如来不舍穿针之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记载,阿那律于听佛说法时睡眠,被佛呵责,乃发愤不睡,致目失明。于缝衣时,而作是念:“谁欲求福,与我穿针!”佛以天耳遥闻,即至阿那律前,而告之曰:“你持针来,吾与贯之。”那律白佛:“我谓世间欲求福者;世尊已得无上正觉,福慧已足,何犹求福?”佛言:“世间求福之人,无复过我!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谓:施、教诫、忍、法说义说、将护众生、求无上道。”

[6]八十翁翁作舞:见《大智度论・卷十》。“如伎家百岁老翁而舞。有人呵之言。老翁年已百岁何用是舞。翁答。我不须舞。但欲教子孙故耳。佛亦如是。功德虽满。为教弟子作功德故。”

[7]本迹二门:本门与迹门之并称。
 本,亦作“本门”、“本地”,指如来于久远往昔即已成道(久远实成之本佛),以显示佛陀之本地、根源、本体说,即佛、菩萨的本来境地(即法身,或称真身、实身)。
 迹,亦作“迹门”、“垂迹”,指(伽耶始成之佛)新近示现,以显示本佛为教化众生而自本地应化垂迹之说,即佛为利益众生、应机说法所显示的种种化身或应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