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与佛学报馆书

(节录)

🔎 ◤…读书会第297天…◢
大觉世尊,于无量劫,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流通常住[1]法宝,普度一切众生。

大觉世尊,于无量劫来,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流通常住法宝,普度一切众生。

佛学丛报一书,直使佛法流通中外,含识[2]尽证一乘[3]。但以世俗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4]同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

《佛学丛报》这本刊物,能使佛法流通到中外,众生都证得一佛乘。但是因为世间人读书,没有一点敬畏之心。早上起来不洗脸刷牙,去厕所也不洗手。有的将经书放到椅子或床上,有的将经书当枕头用。夜里躺在床上看经,将书和内衣内裤混放在一块。在桌子上看经书,与桌子上的杂物乱堆一处。

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甚至书香家之妇女,花册皆是经传[5]。世禄家之仆隶,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黩,难以枚举。积弊已久,习矣不察。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免亵黩。未曾得益,先获大罪。悯斯无知,须预指陈。

将圣人的语言文字看得如同破纸旧书一样。漫不经心,毫不介意,毫无恭敬的样子。甚至书香门第的妇女,放置剪纸的花册都是经书。世代享俸禄的豪门仆从,擦拭物品都是用有文字的纸张。种种亵黩难以枚举。这种积习流弊已经流传很久了,大家习惯了也就不觉察了。如果我不特意说出与祸福相关的事,你也一定难免亵黩经书。还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却先获得大罪。我非常可怜这些无知的人,必须预先指出这些弊端。

🔎 ◤…读书会第298天…◢
若以愚见,皮面图画,可不必印。名标其傍,如常书式。中间或作伽陀[6],或作散文,少则数句,多则十余。言须简明,字须粗大。诫令视者,加意珍重,毋或亵污。大觉法王,度生妙道,敬则获福,慢则致祸。

如果以我的愚见,封面图画,可以不印。书名标在旁边,如平常的书籍样式。中间或者写偈颂,或者写散文,少则几句,多则十几句。语言必须简单明了,字体必须粗大。告诫看书的人,要加备用心的珍重,不要轻慢亵污。大觉法王,度化众生的妙道,恭敬就获福,轻慢则招祸。

皮里宜用小字,详陈此书虽名报书,实同佛经。而且首有佛菩萨像。内中之文,或录经文,或宗经义,不同世谛语言,理宜格外敬重。再引经论传记中敬亵经典,罪福案证。庶知好歹者,不致仍存故态,误造恶业。

封面里面宜用小字,详细说明这本书虽然名为“报书”,实际等同佛经。而且开头有佛菩萨像。里面的文章,或者摘录经文,或者宗于经义,不同于世间的语言,理应格外敬重。另外,再引用经、论、传记中恭敬亵慢经典,获罪得福的公案来证明。详细说明要恭敬佛书以及引用经典的例证,使得知道好歹的人,不致于仍然有过去亵慢的状况,误造恶业。

此二或一册一换,或间次一换,或永远不换,只用一种文字,皆无不可。若换,则只可换文,不可换义。则庶乎[7]师严而道尊矣。书后皮面,不可印字,以免涂污而昭敬重。

这两种样式,或者一册书换一次,或者间隔换一次,或者永远不换,只用一种文字,都可以。如果要换,只可换文字,不可换义理。那么就使得老师严格而道法尊贵了。书的后封面上,不可印文字,以免染污而显示敬重。

西天二十一祖婆修槃头尊者,自言往劫将证二果,因误以杖倚壁画佛面,遂全失之[8]。吾谓二果尚失果位,若是凡夫,则永失人身,常处恶道无疑矣。

西天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自言往劫将要证得二果,因为误将锡杖,倚靠在壁画上的佛面,因而完全失去了证二果的机会。我认为,二果的圣者尚且还会失去果位,如果是凡夫,就永远失去人身,常处恶道无疑了啊!

譬如巨富犯大辟[9],尽家资以赎死,贫人则立见斩首矣。事载传灯录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章。故知亵慢,其罪非小。

譬如大富之人犯死刑,倾尽家产来赎死罪,如果是贫穷之人马上就会被斩首了啊!这个事情记载在《传灯录・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章》中。所以知道亵慢佛经佛像,其罪过非同小可。

🔎 ◤…读书会第299天…◢
乾为大父,坤为大母[10],四海内外,同是同胞。清朝虽属满洲,毕竟同一父母。况列庙圣德,直同天高地厚,虽尧舜汤武,亦不过如是。近以兵歉[11]叠遭,强邻见逼,政宪更新,稍有参差。

天是我们的大父,地是我们的大母,四海内外,全都是我们的同胞。清朝虽然属于满洲,毕竟都处于同一天地之下。何况列祖的圣德,简直如同天一样高,地一样厚。虽然是唐尧、虞舜、商汤、周武王,也不过如此。近代因为兵火饥荒相继发生,强邻进逼,政宪更新,而稍有差别。

然推究皇仁,仍复如故。但以境缘不嘉,致见倾覆。今既成共和,正好一体同观[12]。论政体,则盛称共和。论前清,则褒美皇仁。譬如新官上任之后,不妨竖碑立祠,以彰旧官之德。

然而推究皇帝的仁德,仍旧像从前一样。但因为境缘不佳,致使见解倾覆。现在既然已经成为共和,正好一体同观。论政体,则盛赞称为共和;论前清,则赞美皇帝的仁德。譬如新官上任之后,不妨竖立碑祠,来彰显旧官的德行。

共和既成之后,二百余年之抚育栽培,岂可顿忘。吾见第三册中,有独夫[13],专制,奴隶等语,心甚怏怏。夫吾国自开辟以来,其继天[14]立极[15],君临天下之大圣人,亦未必不虑及此。或恐民若强悍,则号令有所不行,而反致乱亡。

成为共和之后,前清二百多年(268年,清朝,1644-1912)的抚育栽培,怎可马上就忘记呢?我见第三册中,有独夫、专制、奴隶等词语,心中郁郁不乐。我国自开天辟地以来,继承天子的皇位,君临天下的大圣人,也不一定不考虑到这些(统治者残暴无道,政治专制,百姓为奴隶)。或许恐怕民众如果强悍,则号令会有所不行,反而会导致乱亡。

此圣人传子孙之本心,岂羲农汤武,尽欲私受其利乎。以非此不足以振纲常,息争端,亦时势使之然也。非羲农诸圣,皆有惭德[16]也。

这是圣人传给子孙的本心,哪里是伏羲氏、神农氏、商汤、周武王尽想私自享受其利呢?因为非此不足以提振纲常,平息争端,这也是时势造成的啊!并非是羲农诸位圣人,都有惭德。

🔎 ◤…读书会第300天…◢
今人各为公,共和郅治[17],亦时势使之然也。非今人便优于羲农等诸圣也。

现今人们各个为公,共和大治,这也是时势造成的啊!并非是现今的人比羲农等诸位圣人更加优秀啊!

似宜推美共和,不必苛论前清。方合共和之体,免蔑古圣之愆。佛世毗耶离国,即用此法。如来于诸经中,亦未深斥轮王世世相承之非。善乎,孔子之言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也,无莫也,义之与比[18]

似乎应该推崇赞美共和,不必过分苛责前清,方才符合共和之体,避免蔑视古圣的罪愆。佛在世时的毗耶离国,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如来在诸多经中,也没有深深地斥责转轮圣王世世都继承王位的是非。孔子的言说很好:“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社会人事,没有特别的归向,也没有特别的冷漠、疏远,只是因时适宜地去做。)

义之与比者,因时适宜之谓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互非,亦不可专主一法。唯求其适宜,则有大利而无少弊矣。然人心不一,倘再有投稿者,带此词意,祈略事笔削[19],以归完善。

“义之与比”的意思是,因时适宜的一种说法。夏天穿葛衣,冬天穿裘衣;渴了喝水,饿了吃饭,不可错换,也不可专门主张一种方法。只有求其适宜,则有大利益而无少许弊病。然而人心不一,倘若再有投稿的人,带此词意,请略事修改,以归于完善。

俾天下后世之阅者,佩服诸君大公之量,佛法平等之怀。所有言论,唯理是尚,毫无偏私。因兹古今来大圣大贤,无不归心而崇事焉。

使天下后世的阅读者,佩服各位的大公之量,佛法平等的心怀。所有言论,唯有崇尚真理,无丝毫的偏私。因此,古今大圣大贤,没有不归心而崇事的。

🔎 ◤…读书会第301天…◢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

世出世间的真理,不超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的事相,不超出“因果”二字。众生沉迷九法界,如来证得一佛乘,对于心性丝毫没有增减。之所以上升下沉迥然有异,受苦受乐天地悬殊的原因。是由于在因地的修德不一样,导致果地的受用各有差别罢了。阐扬佛法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谈真理心性,那么中下根的众生不能受益。专说因果报应的事相,那么上根的人每每厌倦听闻。

🔎 ◤…读书会第302天…◢
此书科分十门,法不一律。正好事理并进,顿渐齐驱。庶得三根普被,利钝均益。宜将古今来由学佛得力,发之而为大忠大孝,纯义纯仁之事迹。与夫恭敬三宝,谤毁三宝之祸福。及高人淑世导俗之嘉言,戒杀放生之至论。于后数科,册册登载。则愚夫愚妇,有所禀承。而通方哲士,因悟理而亦欲实践。从兹不敢摇头掩耳,更急急于愿乐欲闻也。

这本书分科十门,所谈之法不只一种。正好事相与理性并进,顿教与渐教齐驱。使得上中下三根普遍加被,利钝二根均得利益。应该将古往今来因学佛而得力,发扬而成为大忠大孝,纯义纯仁者的事迹。与恭敬三宝,毁谤三宝的祸福。以及高人济世导俗的善言,戒杀放生的高超理论。在后面几科中,册册登载。那么愚夫愚妇,可以有所禀持依承。通达贤明之人,因为悟理也想要实践。从此不敢摇头掩耳,并且更加急急地愿乐欲闻啊!

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20]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然而因果与心性,分离就会两败俱伤,合修就相互增美。所以彻悟祖师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这是道理行事势所必然如此的。”

🔎 ◤…读书会第303天…◢
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谈,诫劝齐施。震海潮音,霈大法雨。

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宗教下诸多法门,只依仗自力,契悟实相尚且困难,何况了生脱死?唯有仰仗佛力的净土法门,只要行人具备真信切愿,纵然是五逆十恶的人,也可以永出六道轮回,高预莲池海会。这个不可思议的最上乘法,适宜理性与事相并谈,告诫与劝导齐施。震发海潮音,霈澍大法雨。

破鲁川辈之邪执[21],续莲池等之法脉。俾普天同受佛法之益,庶大地悉感诸君之德。则法满寰宇,世复唐虞[22]。道通天地有形外[23],恩遍飞潜[24]异类[25]中矣。

破除曹鲁川之辈认为净土宗是斋公斋婆之事的邪执,延续莲池大师等祖师老实念佛的法脉。使得普天下同受佛法的利益,大地上的人,全都感念诸位的恩德。那么佛法遍满全国天下,世道恢复尧舜盛世。真是“道通天地有形外,恩遍飞潜异类中”啊!

🔎 ◤…读书会第304天…◢
刻论佛法式微,实不在于明末。明季垂中,诸宗悉衰。万历以来,勃然蔚兴。

仔细讨论佛法的衰微,确实不在明朝末年。明代中叶以后,诸多宗派都衰微了。神宗万历以来,佛教又勃然蔚兴。

贤首则莲池,雪浪[27],大振圆宗[28]。天台则幽溪[29],蕅益,力宏观道。禅宗幻有[30]下四人[31],而天童[32],磬山[33],法遍天下。洞下则寿昌[34],博山[35],代有高人。

贤首宗有莲池大师,雪浪洪恩大师,大振华严宗。天台宗则有幽溪传灯大师,蕅益大师,力宏止观天台教法。禅宗临济一脉,幻有正传禅师座下有四个得法弟子,而天童圆悟、磬山圆修,二人所传之法又遍及天下。曹洞宗有寿昌寺的慧经禅师,博山的元来禅师,代代有高人。

🔎 ◤…读书会第305天…◢
律宗则慧云[36]中兴,实为优波。见月[37]继踵,原是迦叶。而妙峰[38],紫柏,莲池,憨山,蕅益,尤为出类拔萃,末法所不多见。虽不及唐宋盛时,亦可谓佛日重辉矣。

律宗则有慧云如馨律师中兴,其实是优波离尊者再来。见月律师接继其后,原是迦叶尊者转世。而妙峰福登禅师,紫柏尊者,莲池大师,憨山大师,蕅益大师,尤其出类拔萃,为末法时代所不多见。虽然不及唐宋兴盛之时,也可以说佛日重辉啊!

🔎 ◤…读书会第306天…◢
及至大清启运,崇重尤隆。林泉隐逸,多蒙礼敬。如玉林[39],憨璞[40],木陈[41]等。世祖遂仰遵佛制,大开方便。罢除试僧,令其随意出家。因传皇戒,制护戒牒,从兹永免度牒[42]矣。

等到了清朝建立,对佛法非常崇尚注重。山林泉边的隐逸高僧,多蒙皇室礼敬。如玉林通琇国师、憨璞性聪大师,山翁道忞(mǐn)大师等。清世祖顺治皇帝于是仰遵佛制,大开方便之门。罢除了僧人经过考试合格方能出家的制度,令他们随自己的心意出家。因此皇家授权传戒,制定戒牒,从此永远免除了度牒。

佛法之衰,实基于此。在当时高人林立,似乎有益。而世宗以大权[43]乘愿,建中[44]立极。其发挥佛祖慧命之言论,精深宏博。入藏流通者不必言。外有御制拣魔辨异录,八卷四册,系吾友子任氏,乞食京师,于书肆中得之,送于杨仁山,令寄东洋,附于新印大藏之内。想其书已出,好古探奇之士,试一读之。不但于性命有益,而学识文章,当顿高十倍矣。

佛法的衰微,实际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在当时高僧大德众多,似乎有些利益。而清世宗雍正皇帝以菩萨乘愿再来之身,秉持国政。他发挥佛祖慧命的言论,精深宏博。收入大藏经流通的不说。另外有《御制拣魔辨异录》,八卷四册,是我的友人之子任氏,在北京谋生,在书摊中得到,送给杨仁山居士,请他寄到日本东洋,附在新印的大藏经之内。想来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古探奇的人,试着读一读。不但对于心性有益,而学识文章,当一下子增高十倍啊!

呜呼,盛哉。世宗实为法流震旦,皇帝中之绝无而仅有者,其君如此,则宰官僧侣,概可知矣。

功德盛大啊!清世宗雍正实在是佛法流传到中国,皇帝当中绝无仅有之人,国君如此,那么宰相官员僧侣,一概可以知道了。

🔎 ◤…读书会第307天…◢
迨至高庙[45]以后,哲人日希,愚夫日多。加以频经兵燹,则鄙败无赖之徒,多皆混入法门。自既不知佛法,何能教徒修行。

到了乾隆皇帝以后,智慧卓越的人日渐希少,愚昧的人日渐增多。加上频繁的战火,下劣无赖之人,大多混入佛门。自己既然不知道佛法,如何能教徒弟修行。

从兹日趋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致今僧虽不少,识字者十不得一。安望其宏扬大教,普利群生耶。由是高尚之士,除夙有大根者,但见其僧,而不知其道。厌而恶之,不入其中矣。

从此日趋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导致现在僧人虽然不少,认识字的人十个当中没有一个。怎能指望他们宏扬大教,普利群生呢?由此志行高洁的人,除非过去世有大善根的人,就只看见僧人,而不知道佛法究竟为何。导致世人讨厌不喜欢佛教,也就不会进入到佛法中了。

🔎 ◤…读书会第308天…◢
夫流通佛法,非一朝一夕之故。须深谋远虑,随机设法。佛制固不可不遵,而因时制宜之道,亦不可不亟亟研求,以预防乎世变时迁,庶不至颠覆而不能致力,有如今日之佛法也。

流通佛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必须深谋远虑,随机设法。佛制固然不可以不遵行,而随顺时节制定适宜的方法,也不可不急切地研求,以预防社会变革,时代变化,才不至佛法衰微却不能致力振救,就如同今日的佛法一般。

倘诸君不乘时利见,吾恐此时震旦国中,已无佛法声迹矣。呜呼,险哉。佛法高深,非浅见所能窥。若欲深知,必须由教而入,次及禅宗,方可无弊。

倘若诸位不乘着有利时机弘扬佛法,我恐怕现在的中国,已经没有佛法的声音了。这实在是太危险了!佛法高深,不是浅见所能窥测知道的。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必须由教理进入,其次到禅宗,方才可以没有弊病。

🔎 ◤…读书会第309天…◢
宋儒若周程张朱等,夙世固有灵根。奈最初所亲近者,皆属直指宗师。于一席话,一公案下,仿佛领会得个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之意义,实未彻悟自心。遂自以为得,画地自限,不肯前进。良由一向在义路上著脚,绝未曾真参力究也。

宋朝儒者如周敦颐、二程(程颢(hào)、程颐)、张载、朱熹等人,过去世固然有慧根。可惜最初所亲近学习的,都属于直指人心的禅宗法师。在一席话、一个公案之下,仿佛领会到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意义,实际却没有彻悟自心。于是就自以为得,画地自限,不肯前进。实在是由于他们一向只在义解的路上思惟,绝对没有真参力究的用功。

且见宗家法法头头,指归向上。因此纵看经教,亦作宗意解会,谓佛法但止如此而已。而因果罪福之实事实理,亦皆以指归向上之意见领会。遂致瞒昧自心,拨无因果。攘人之物,以为家宝。拾佛法之遗余,扶儒教之门墙。

只是看见禅宗法门,法法头头,都指归向上。因此纵然看经教,也作禅宗之意来理解领会,认为佛法只是如此而已。而对于因果罪福的真实事理,也都以指归向上的意思来领会。于是就欺瞒自心,否定因果的道理。窃取他人之物,作为自家之宝。拾取佛法的遗余,来扶持儒教的门墙。

又恐后生高推释氏,因巧设方法,作盗铃计。横造谤议,陈其祸害。关闭后生,永不能出。又恐或不死心,遂现身说法。谓吾昔求道,亦曾旁及释老,然皆了无所得,后反求于六经而得之,从此释老之破绽,一一彻见矣。

又恐怕后人高推佛教,因此巧设方法,作掩耳盗铃的计策。横生诽谤,陈述佛教的祸害。关闭后学之人,永远不能走出他的门墙。又恐怕有人不死心,于是现身说法。说:我过去追求真道,也曾经旁及佛教、道教,然而都了无所得,后来反过来求于儒家六经,而得到真理,从此佛道二家的破绽,我都一一彻见了。

夫诸子诚意正心,躬行实践,诚足为儒门师表。但以扶持门墙之念过重,致于最宜感佩表彰之处,反掩人之长以为短。以己之得于人者,反谓人不我若。竟使诚意正心,躬行实践,不能圆满完备,彻头彻尾。

诸位夫子诚意正心,躬行实践,实在足以为儒门师表。但因为扶持门墙的念头过重,导致在最值得感佩表彰的地方,反而因为掩饰他人的长处,而成为自己的短处了。将自己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好处,反过来说他人比不上自己。竟然使诚意正心,躬行实践,不能做到圆满完备、彻头彻尾。

噫,可哀也已。一乘居士,谓其入室操戈,喧宾夺主,其言甚确。然不详陈其故,关里人决不肯服。宜将诸子学佛得益处,及以宗意错会教意,因兹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不唯悖佛,亦悖儒经处。及自谓求道于释老皆不得,后于六经反得处。详陈而明辩之。

唉,这实在是悲哀啊!濮一乘居士,认为他们是入室操戈,喧宾夺主,这个话很准确。然而不详细陈述其中的缘故来由,关闭在门墙里面的人,决不会心服口服。应该将诸位夫子学佛得到的利益之处,以及他们以禅宗之意错会教下之意,因此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六道轮回,不仅违逆佛教,也违逆儒经之处。以及自己说求道于佛教、道教皆不得,后来在儒家六经反得之处。详细陈述而加以明辩。

则赃证具在,不但闭关者佩服而直下出关。纵诸子复生,亦当任过自责,无从置喙[46]强辩。从兹慧风扫荡障翳尽,佛日重辉宇宙中矣。

那么赃物、证物具在,不但关闭在门墙里的人佩服,而当下走出关门。纵然诸位夫子重生,也会承担过失,自我责备,无从插嘴强辩。从此“慧风扫荡障翳尽,佛日重辉宇宙中”啊!

 

< 学习笔记 >

[1]常住:1.指永存。2.指法无生灭变迁。

[2]含识:指有意识、有感情的生物,即众生。

[3]一乘:指佛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乘,载运,比喻能载人到达涅槃境界。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4]亵衣:1.内衣,贴身之衣。2.脏衣,已穿过的衣服。

[5]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经,宗教中讲教义的书。传,阐释经文的著作。

[6]伽陀:亦作伽他。梵语译音。偈,佛经中的赞颂之词,为十二部经之一,亦译句颂、孤起颂、不重颂。

[7]庶乎:差不多,将近。

[8]以杖倚壁画佛面,退失二果:《天圣广灯录・第四卷》:“曰。我忆念过去劫前。生安乐国。师于智者月净。记我当证斯陀含。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退失二果。”

[9]大辟:古五刑之一,为死刑。

[10]乾为大父,坤为大母:《文帝孝经・育子章第一》:“真君曰:乾为大父,坤为大母,含宏覆载,胞与万有。群类咸遂,各得其所。”真君说:天为大父,地为大母。天地包容养育万物,以万物为同胞朋友。于是万物都得以顺利生长,各得其所。于是万物都得以顺利生长,各得其所。

[11]兵歉:战事与收成不好。兵,兵祸、战争。歉,粮食歉收。

[12]一体同观:见《金刚经・第十八品》。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这五种眼从“万法皆空”的意义上说都是一样的,也可以说都不是眼。如来知道众生的心念,多得像无限恒河无限沙数,这些心念其实也都是空无,不应执著。且妄心来自于真心,真心与妄心一体。所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心念都不可得。这就是“一体同观”。

[13]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14]继天:秉承天意。

[15]立极:登帝位;秉国政。

[16]惭德:因言行有缺失而内愧于心。

[17]郅治:大治,治理得极好。郅,最,极。

[18]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必须如何做或不做,只要合理恰当就可以做。适,专主,依从,固定不变。莫,不肯,没有。义之与比,向义靠拢。义,适宜、妥当。比,亲近、相近。语出《论语・里仁》。
 成语“无适无莫”,指做事不固执。

[19]笔削:对作品删改订正。

[20]梦东:彻悟大师,际醒大师。清朝。净土宗十二祖。讳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临济正宗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修禅习定之余,每每忆念永明延寿禅师(净宗六祖)与云栖莲池大师(净宗八祖)悉乃禅门宗匠,尚且皆能舍去禅学归心净土,求生极乐。何况今时世道,众生根钝,尤宜遵承倡扬念佛之法。于是效法古德,转禅为净,誓以求生净土为归宿。著有《彻悟禅师语录》、《示禅教律》、《念佛伽陀》等。

[21]鲁川辈之邪执:鲁川,曹鲁川居士。他认为净土宗是斋公斋婆之事,曾与莲池大师有几番书信论辩往来。莲池大师《答苏州曹鲁川书》:“来谕谓老朽既出世开堂,不具大人作略,而作闾巷老斋公、斋婆举止,设被伶俐人问着、明眼人拶着,向北斗里潜身耶?铁围里潜身耶?老朽曾不敢当出世之名,自应无有大人之略,姑置弗论。而以修净土者鄙之'斋公、斋婆',则古人所谓非鄙愚夫、愚妇,是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岂独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凡远祖、善导、天台、永明、清凉、圭峰、圆照、真歇、黄龙、慈受、中峰、天如等诸菩萨、诸善知识,悉斋公、斋婆耶?刘遗民、白少傅、柳柳州、文潞公、苏长公、杨无为、陈莹中等诸大君子,悉斋公、斋婆耶?就令斋公、斋婆,但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转地,亦安可鄙耶!”

[22]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

[23]道通天地有形外:语出(北宋)程颢《秋日偶成》:“思入风云变幻中,道通天地有形外。”(真正的宇宙法理是超乎天地间一切有形事物的,思想在风云变幻中自然出入。)揭示出社会人生之道虽在“有形外”,却与天地自然之物生息相关的真谛,指出了抽象的哲思与风云变幻的万事万物是“虚实相生”的。

[24]飞潜:指鸟和鱼。

[25]异类:指禽兽神鬼之类。

[27]雪浪:雪浪洪恩。明朝。华严宗。讳洪恩,字三怀,号雪浪。与憨山德清同门。意大利教士利马窦的著作中,记载有与雪浪法师的交往辩论。著有《楞严经解》、《雪浪集》等。

[28]圆宗:耆阇寺凛法师立六宗教第六名圆宗,指华严经所说圆融具德之法门也(五教章上之二)。然自天台宗兴,盛鼓吹圆顿一实之旨。遂为彼宗之别称。

[29]幽溪:幽溪传灯。明朝。天台宗三十祖。字无尽。幼年习儒,因读《龙舒净土文》而矢志向佛。于天台山重兴高明寺幽溪道场,立天台祖庭,兼研净土宗和禅宗,讲经长达四十余年。临终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高唱经题二回,泊然而寂。著有《楞严经玄义》、《楞严经圆通疏》、《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性善恶论》、《天台传佛心印记注》等二十四种一百余卷,其中《天台山方外志》、《幽溪别志》为《四库全书》存目,《净土生无生论》则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阐扬净土法门。

[30]幻有:龙池幻有正传(龙池,今江苏宜兴市)。明朝。临济宗。字一心,号幻有。临济宗第二十九代。师承笑岩德宝禅师。座下弟子有天隐圆修、密云圆悟、雪峤圆信等。

[31]四人:禅宗临济一脉,幻有正传禅师座下有四个得法弟子:宁波天童密云圆悟禅师、常州磬山天隐圆修禅师、杭州径山语风雪峤圆信禅师、湖州净名抱朴大莲禅师。

[32]天童:密云圆悟禅师(天童禅寺,今浙江宁波)。明朝。临济宗。字觉初,号密云。少时以读《六祖坛经》而知宗门之事,师承幻有正传。座下弟子包括木陈道忞、费隐通容、牧云通门、汉月法藏等,以及日本黄檗宗之祖隐元禅师。著有《密云禅师语录》、《天童语录》等。

[33]磐山:天隐圆修。明朝。临济宗。师承幻有正传,与密云圆悟同门。号天隐。结茅于磐山(今江苏宜兴市),渐成大刹,座下弟子众多,包括玉林通琇、茆溪行森等。著有《天隐修禅师语录》。

[34]寿昌:无明慧经(寿昌禅寺,今江苏武昌市黎川县)。明朝。曹洞宗。字无明。以农禅而兴寺,弘扬曹洞宗风。座下弟子有博山元来等。

[35]博山:博山无异禅师,无异元来禅师(博山能仁寺,今江西上饶市)。明朝。曹洞宗。字无异。先学天台止观,转而学禅,师承寿昌慧经,曾三次礼谒云栖袾宏。一生高唱禅净不二之旨,随其求戒之学士大夫不下数万人。著有《宗教通说》、《参禅警语》等。

[36]慧云:古心如馨律师。明朝。律宗。古林派之祖。字古心。历住灵谷、栖霞、甘露、灵隐、天宁诸寺,开坛授戒三十余处,徒众近万人。明神宗赐号“慧云律师”。因研习律学,且持戒谨严,受到五台山僧俗的尊敬,被誉为优婆离尊者转世。世称中兴律祖,法系称古林派。中南山律派,以道宣律师为第一世,十三世传至慧云如馨,如馨传三昧寂光,三昧为宝华山律宗的第一代。

[37]见月:见月律师。明朝。律宗千华派第二祖。字见月,法名读体。幼精通绘画,尤擅长画观音大士像。因念世相无常,出家为道,后因习《华严经》有悟而舍道入佛,传戒诸方。因身形高大,顶有肉髻,声如洪钟,貌似古佛,且出生于云南,自称来自鸡足山,又因灵奇事迹诸多,被认为是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尊者之化身。著有《传戒正范》、《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集》等。其中《传戒正范》为我国传戒之蓝本。口述自传《一梦漫言》最为有名,影响深远,弘一大师读后亦流泪十几次。

[38]妙峰:妙峰禅师。明朝。万历朝护国禅师。法名福登,法号妙峰。春秋名人续鞠居的后代。一生除诵经、拜佛、打坐、化缘、云游之外,竭尽心力于佛寺建筑、桥梁修建与道路开筑。其所建,迄今仍大部分留存在世。曾为万历皇帝办“无遮大会”求子,万历得子后,慈圣皇太后李氏皈依妙峰门下,成为佛门俗家弟子。

[39]玉林:玉林通琇。清朝。临济宗。字玉林、玉琳,世称玉琳国师。师承馨山天隐圆修,并遵师遗命,代师为母亲剃发说戒,老母于是专修净业,从事参究,得以大悟。曾是顺治皇帝的老师,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心灰意冷,意欲出家时,玉林通琇力劝其改变主意,顺治帝改选僧受戒,特以其为本师,加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

[40]性聪:憨璞性聪,明觉性聪。明末清初。临济宗。讳性聪,字憨璞,赐号明觉。向顺治帝推荐的玉林、木陈、溪森三位高僧,对顺治帝影响至深。遗有《明觉禅师语录》。

[41]木陈:山翁道忞,木陈道忞。明末清初。临济宗。字木陈,号山翁,赐号弘觉。师承密云圆悟。著有《弘觉禅师语录》、《弘觉忞禅师北游集》、《弘觉忞禅师奏对录》、《山翁忞禅师随年自谱》等。

[42]度牒: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为僧尼的所发给的证明文件。上面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连署。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还可以免除地税遥役。

[43]大权:1.指佛、菩萨等大圣为济度众生而显现种种异形。观无量寿经正观记谓韦提希夫人及阿阇世王悉为大权之示迹。2.大权修理菩萨(亦作大权修利菩萨),略称大权菩萨。为禅家之护法神。大权修利是当时护送舍利子来中国的阿育王子,后来他被尊为菩萨供奉于浙江定海县东(今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所以又称之为“招宝七郎”。大权菩萨像着帝王之服,左手覆于膝上,右手加额,呈远眺之姿,以示护航、招宝之意。

[44]建中:建立中正之道,以为共同的准则。

[45]高庙:指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

[46]置喙:插嘴,参与议论。喙,鸟兽的嘴,借指人的嘴。


【背景与内容提要】
 民国元年(1912),佛教护法居士狄楚青创办《佛学丛报》季刊,聘濮一乘为总编辑。印祖的书信稿,最初由高鹤年居士从普陀山携回上海,刊登在《佛学丛报》上。这份刊物出了十二期,一九一五年停刊。是民国最早发行的佛教刊物。
 印祖与《佛学丛报》有甚深的因缘。于民国二年(1913)撰写《与佛学报馆书》,并于次年正月初寄到《佛学丛报》编辑所,但没有受到时任主编的濮一乘居士的重视。书信内容有九条,文钞<增广・卷一>所载为友人节录,包括关于①恭敬经书、②政体更迭、③弘扬因果、④佛法衰落的原因、⑤程朱理学大约五条。另有四条未载,其中强烈呼吁的印佛经不用寿命短的洋纸一事,只要遇到机会都反复提倡,足见印祖一心为法久远流通的一片悲心。
 文钞<三编补>中收录有《与佛学报馆书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