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 ◤…读书会第23天…◢
谢恩光来山,持阁下书,展读之下,见其慕道心切,而愿力宏大,誓期深入,而不肯得少为足,欣慰无量。至于过赞不慧,令人惭愧无似[1]耳。

谢恩光来到普陀山,带来你的书信,展读之后,见你慕道之心很迫切,而且愿力宏大,誓期进一步深入,并不肯得少为足,非常欣慰。至于你在信中过分地称赞我,真是令人惭愧无比呀!

阁下欲了生死大事,况复年临知命[2],来日无多。又无知识益友之可亲近,而不专修净业,一心念佛。而欲泛泛然研究诸经奥义典句,似未深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者。宜往华严寺借阅净土十要,及净土圣贤录,息心详阅,自知所趣[3]

你想要了脱生死大事,年纪已近五十岁了,来日无多。又没有善知识益友可以亲近,却不专修净业,一心念佛。而想要广泛研究佛经的奥义典句,你似乎没有深知净土法门的所以然。应该到华严寺借阅《净土十要》,以及《净土圣贤录》,专心详读,自然知道该趋向何方。

🔎 ◤…读书会第24天…◢
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杀而食之,何能下咽。若知此义,即丧身失命,亦不能吃一切肉矣。然佛之教人,循循善诱。上根则令其全断。中下则令其渐减,而遂至于全断耳。发愿文,文虽宏大。然须真实从心而发,方名为愿。否则心口相违,何名为愿。

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杀来吃,如何能下咽?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即使丧失身命,也不能吃一切众生肉啊!可是佛陀教化世人,总是有步骤地引导、教化。上根的人就让他们全断肉食。中下根的人就让他们渐渐减少吃肉,而最终全断肉食。你作的发愿文,文词虽然宏大。然而必须是真实从内心而发,才能称为愿。否则内心与口说相违,如何能说是愿呢?

🔎 ◤…读书会第25天…◢
现世之愿,虽亦无妨。欲生福慧子孙,须从大积阴德[4]广行方便中求。

现世的愿,虽然没有妨碍。想要生福慧的子孙,应该从大积阴德,广行方便当中去求。

况阁下年当六八,续娶三妻,但止生女。即此可征宿世现生,皆少栽培。今欲转回天心[5],必须真实改过迁善。如明季[6]袁了凡先生之笃实做去,断未有不蒙感格[7]而满所愿者。且勿谓吾家素寒,不能广积阴德,大行方便。须知身口意三业皆恶,即莫大之恶。倘三业皆善,即莫大之善。

何况你年纪正当四十八岁,连续娶了三房妻妾,都只生女儿。就可以证验你过去世和这一生,都很少栽培阴德。现在想要回转天意,必须真实地改过向善。如同明朝末年的袁了凡先生一样脚踏实地去做,绝对没有不蒙感通而满你所愿的。不要说我家里一向贫寒,不能够广积阴德,大行方便。要知道身口意三业都恶,就是最大的恶。倘若身口意三业都善,就是最大的善。

至如愚人不信因果,不信罪福报应。侃侃凿凿[8],依安士全书等所说,为其演说。令其始则渐信因果,继则深信佛法,终则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一人如是,功德尚无量无边,何况多人。

至于愚昧的人不相信因果,不相信罪福报应。你就应该从容明确、理直气壮的,依照《安士全书》里面所说的,为他演说。让他开始渐渐相信因果,继而深信佛法,最终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能如此教化一个人,功德尚且无量无边,何况教化很多人呢。

🔎 ◤…读书会第26天…◢
然须躬行无玷[9],方可感化同人[10]。自己妻女,能信受奉行,别人自能相观而善[11]矣。岂在资财多乎哉。但求不饥不寒,何思财发巨万。遗(wèi)子黄金满籝(yíng),不如教子一经[12]。祖德若亏,便当愧死。祖业纵亏,有何所伤。而以来日无多之身,思欲顿复。徒生妄想,了无实益。且自随缘度日,便为乐天知命矣。

不过要身体力行地去做,没有瑕疵,方才可以感化身边的人。自己的妻女,能够信受奉行,别人自然能够互相观察学习而向善了。哪里在于钱财的多少呢?只要能求不饥不寒,何必想发巨万之财。遗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教导子孙一部经书。祖先的功德如果被你亏损了,应当惭愧而死。祖先的家业纵然亏损,有什么妨碍呢?然而凭借自己来日无多之身,想要一下子复兴家业。只是白白的打妄想,没有一点实际利益。你只管自己随缘度日,就是乐天知命了。

🔎 ◤…读书会第27天…◢
健寿处世,有顺无逆,世人谁不愿得。然而得者甚少,不得者甚多。以宿世现生,无大栽培,无因不能得果故也。

健康长寿的活着,有顺境没有逆境,世间人谁不愿意得到。可是得到的人很少,得不到的人很多。因为过去世、这一生,没有栽培大的福德,没有种因不能得果的缘故啊!

今阁下欲生西方了生死。但当愿高曾祖父母等神识,仗自己自行化他修持净业之力,即蒙佛慈接引往生,则可谓大孝尊亲。其不绝先祖祀,及复祖业等,皆世间凡情所共知见之浅近境界也。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13]可矣。

现在你想要生西方了生死。应当发愿让高、曾、祖父母等祖先神识,依仗自己自行化他,修持净业的力量,蒙佛陀慈悲接引往生,这可以说是大孝尊亲。你所说的,不断绝先祖的祭祀,以及恢复祖先家业等等,这些浅近境界都是世间凡夫共同的知见。何况求生西方的人不可以怕死。如果今天就死,今日即刻往生西方。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这个意思。

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

哪里可以说,今日要死,还不愿死。既然贪恋六尘境界,不能放下。就会因为贪执成为障碍,净土的境界不现前,而随业受生在善恶道中的境界便显现。境界一出现,就随着业力受生在善恶道中了啊!往生西方的利益,便成为画饼充饥的泡影。所以修往生西方净土的人,今天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随我前世的业力,不去妄想分别计较。

🔎 ◤…读书会第28天…◢
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14]。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

倘若信愿真切,业报终止,寿命享尽,神识马上超生到净土,业力凋谢在五浊恶世。九品莲花化生,蒙佛为我们作一生作佛的授记啊!

又世人无子,每多广置妾媵(yìng)[15],不知培德节欲。如此乃是速死之法,非求子之道。此事上关风化,及与宗祀,人皆冒昧而为,其于人之大伦,不亦有愧于衷乎。

又者,世间人没有儿子,大多娶好几房小妾,不知道培植道德节制欲望。这种做法是快速求死的方法,不是求子之道。这件事关乎社会风气,以及与宗祀相续,人们却都无知而大胆地去做,这样对于人伦道德,不会有愧于心吗?

🔎 ◤…读书会第29天…◢
不慧人微德薄,百无一能。寄食[16]普陀,苟延残喘,不敢为人作师。故谢恩光在先亦有此说,皆辞而不受。阁下皈依三宝,随于本地择其品行端方者,拜以为师,则已得为如来弟子矣。

我身份卑微道德浅薄,百无一能。依附在普陀山生活,苟延残喘,不敢当别人的师父。所以谢恩光之前也有这么说,我都推辞不接受。你皈依三宝,顺便在本地选择其中品行端正的出家人,拜他作师父,就可以成为如来弟子了。

下次再有笔札[17],不得用皈依字样。贵地既无明眼通人[18],光自愧道业未成,不敢作师,然复随缘开示者。喻如无足之人,一步难移,安坐三叉路口。有欲直达家乡,不知所趣者,指令得其正道,速达家乡。而归家之人,断不以彼之不能行,并其言而废之也。

下次再有信来,不要用皈依这些字。贵地既然没有明眼开悟的通家,我自己惭愧道业没有成就,不敢作人的师父,却又给你随缘开示。这样做,就如同无脚的人,一步难动,只安坐在三叉路口。如果有想要直达家乡,不知道道路方向的人,就指示他正确的道路,使他快速回到家乡。而回家的人,断然不会因为指路的人不能行走,就一并连他的话也废弃吧。

 

< 学习笔记 >

[1]无似:无比。

[2]知命:指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3]趣:趋向。

[4]阴德:1.不被人知道的德行。2.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

[5]天心:天意。◇《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敬奉天意,接受上天所赋之命。)

[6]明季:明朝末年。季,末了。

[7]感格:感通,感动。形容感于此而达于彼。

[8]侃侃凿凿:形容所说的理直气壮而又确凿可信。侃侃,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凿凿,形容鲜明、确实的样子。

[9]躬行无玷:自己的行为没有瑕疵。躬行,亲身实行。无玷,没有瑕疵,不受玷污。

[10]同人:志趣相同或共事的人。

[11]相观而善:互相看过对方(的作品)并且都感觉很好。◇《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12]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语出《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留下金钱满簋,总有花光之时;留下经书和德行,才能使子孙终身受益。)遗,给予,赠送。籯,箱笼等类盛器。

[13]夕死:比喻为追求真理,死亦无憾的精神。◇《论语・里仁》:“朝闻道,则夕死可矣。”(如果早上能明了真理,即便晚上死去也未尝不可。)

[14]尘劳:烦恼之异称。

[15]妾媵:1.古代诸侯嫁女时,充作陪嫁的姪娣。2.泛指侍妾、小老婆。

[16]寄食:依赖别人过日子。

[17]笔札:毛笔与简牍。指文章、书信等。

[18]通人:学识渊博、有智慧的通达之人。◇《庄子・秋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困厄之人,并非因为当时人人智慧;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也并非因为当时人人愚痴。这些都是时代运势造成的。穷人,穷困不通达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