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 ◤…读书会第30天…◢
来书言礼法华经,摄心念佛,及欲寡其过而未能,拟欲依功过格日常检点。足见汝近来操修,实属为己之学[1],非如今人之唯欲沽名邀誉,自欺欺人之可比也。幸甚幸甚。

来信说你在拜《法华经》,摄心念佛,以及想要减少过失而未能做到,打算依功过格进行日常检点。这足见你近来的操持修为,确实是为了自己的修学,并非像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只是想要沽名钓誉、自欺欺人可以相比的啊!真为你庆幸啊!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

礼拜诵经持咒念佛,种种的修持方法,都应当以至诚恭敬为主。如果诚敬到了极点,经典中所说的功德,纵然在凡夫地不能够圆满得到。而其中所得到的利益也已经很难思议了。如果没有诚敬心,就如同唱戏。戏里的苦乐悲欢,都是假装出来的,不是由内心中真实发出。纵然有功德也只不过是人天的痴福而已。而得到这种痴福,我们必定倚仗它造作恶业。将来的苦痛什么时候能到头啊?

当以此意普告同侪(chái)[2],俾修须真修,行须实行。则其利溥[3]矣。所立拜经规矩,理固无碍。若依事相论之,若儱侗(lǒng tǒng)[4]通拜,当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拜下想礼经偈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想全经放光,及经中所说佛菩萨,各各放光,照触自身,及法界有情。若逐字礼拜,当念一心顶礼大乘妙法莲华经某字法宝。拜某字则念某字。从如是我闻,至经尽,皆如此念。

应当将诚敬的意义,普告同辈,使得大家修必须是真修,行必须是实行。那么这个利益就广大普遍了。所立的拜经规矩,道理上固然没有妨碍。如果依事相来讲,如果笼统通拜,应当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拜下去时,想礼经偈:“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观想全经放光,以及经中所说佛菩萨,各各放光,照触自身,以及法界有情。如果一个字一个字礼拜,应当念:一心顶礼,大乘妙法莲华经,某字法宝。拜到哪个字就念哪个字。从“如是我闻”,一直到经书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如此念。

🔎 ◤…读书会第31天…◢
然观想一法,大非易事。若理路不清,及心识纷乱,或致起诸魔事。但以至诚恭敬为主,能观则观。否则竭诚致敬,蓦直拜去,亦自功德无量。

然而观想这个方法,绝不是容易的事。如果理路不清,以及心识纷乱,或许导致发生著魔的事情。只要以至诚恭敬为主,能观想就观想。否则就竭诚恭敬的一直拜下去,也自然功德无量。

若汝所立章程,对经而拜,拜下想偈,及拜起念佛观佛,固不若供经佛前,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5]。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6],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

像你所立的规定,对着经书礼拜,拜下去想偈颂,以及拜起来念佛号观想佛像,倒不如供佛经在佛前,专门一心顶礼阿弥陀佛,更为专精一致。千万不要说缘想一尊佛,不如缘想多尊佛的功德大。要知道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的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尊佛就全体具足。如同帝释天的宝网千珠,千珠摄于一珠之中,一珠遍于千珠之内。举一全收,不欠缺也不多余。

🔎 ◤…读书会第32天…◢
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7],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如果是长久修行的大菩萨,缘想之境不妨宽广。境界愈宽广而心愈专一。如果是初发心的后学,缘境如果太宽,就会心识纷散。因障深慧浅,或许导致发生著魔的事情。所以我佛世尊以及历代诸位祖师,都令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原因就在此。等到念佛证得三昧,那么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全都具足。古人说:“已经沐浴到大海的水,那必定是百川的水都用到了。身到了含元殿,就不用问长安在哪里了。”可以说是对证得三昧境界最贴切的形容了啊!

至于止恶修善,刻实检察,虽莫善于功过格。然使心不主于诚敬,纵日记功记过,亦是虚文。

至于止恶修善,脚踏实地检查修正自己的过失,虽然没有什么书比《功过格》更好。但是假使心不主于诚敬,纵然每天记功记过,也只是虚文。

功过格此间未有其书。若约予所见,但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zuò)[8],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倘或宿习所使,偶尔忽生。而诚敬忠恕在怀,自能念起即觉,觉之即失。决不至发生滋长,举三业而随之矣。

《功过格》,我这里没有这本书。如果依我的看法,只要心存恭敬至诚,在任何时间,不使有一个疏忽懈怠的念头出现。在和世人交往应酬时,只以忠恕为本。那么在一切时,一切地方,心中恶念就不会起来。假如因宿世习气所使,恶念偶尔忽然发生。而心中有诚敬忠恕,自能恶念起来就马上觉察到,一旦觉察到它,恶念就会消失。决不至于使它滋生蔓延,使身口意三业也随它去了。

🔎 ◤…读书会第33天…◢
小人之所以伪为善而实为恶者,意谓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间凡夫耳。若得道圣人,固了了悉知。而天人鬼神,虽未得道。以报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他心道眼,圆见三世,如视诸掌者乎。欲无知者,唯己不知则可耳。己若自知,则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悉知之而悉见之矣。

小人之所以假装行善,而实际是做恶,其原因是他自认为,没人知道我做坏事。他不知道,这个“不知道”,只是指世间的凡夫罢了。如果是得道的圣人,当然了了全知。就是天人鬼神,虽然没有得道。因为业报有他心通,也能了了全知。更何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有他心通,道眼彻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如同看手掌一样清楚呢?想要“无知”,自己不知道还可以。自己如果知道,那么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没有不悉知悉见的。

若知此义,虽暗室屋漏[9]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恶。以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纵不知惭愧者,知此亦当惭愧无地矣。况真修实践之士哉。故欲寡其过,先须从畏此诸圣凡悉知悉见起。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qīn)影[10],犹是约世间情见而浅近言之。实则我心与十方法界,觌(dí)体[11]吻合。由我迷故,其知局在于一身。彼十方法界圣人,彻证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

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即使在暗室无人之处,也不敢懈怠轻忽。别人不知道的地方,也不敢萌生恶念。因为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全都知道。纵然是不知道惭愧的人,知道了这个道理,也应当惭愧地无地自容啊!何况是真修实践的人呢?所以想要减少自己的过失,必须先从畏惧这些圣贤之人及鬼神的悉知悉见开始。因为渴慕先哲到极点,在菜汤里、墙壁上都能见到这位先哲,谨慎独处,对独行的影子、独睡的被子都不做亏心事,这还是就世间情见而做的浅近说法。事实上,自己的心与十方法界是完全融为一体的。由于我迷昧本心的缘故,我们的知见只局限于自身,那些十方法界的圣人,彻证自心本具的法界藏心。

凡法界中一切有情举心动念,无不亲知亲见。何以故,以同禀真如,自他无二故。若知此义,自能战兢惕厉[12],主敬存诚。初则勉力息妄,久则无妄可得矣(恶念原属妄想,若不觉照,便成实恶。倘能觉照,则妄想灭而真心现矣)。

凡是法界中一切有情的起心动念,没有不亲知亲见。为什么呢?因为同是一个真如,自他无二的缘故。如果知道这个道理,自然能够战战兢兢,自我警惕和勉励,恪守诚敬。从一开始就努力止息妄心,久了就没有妄心可得了(恶念原本只是妄想,如果不懂得觉照,便成为实恶。如果能够觉照它,则会妄想消灭,而真心显现了)。

 

< 学习笔记 >

[1]为己之学:为了提升道德、增长知识的修学。◇《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

[2]同侪:同伴,伙伴。侪,等辈,同类的人们。

[3]溥:广大,普遍。

[4]儱侗:同“笼统”。浑然无分别,模糊而不具体。

[5]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是法界一切诸佛本名,一身即具诸身,整个法界都是阿弥陀佛。法界藏身,佛之真身,指真身无边而周遍于法界。
 蕅益大师语:“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故念一佛,即念一切诸佛。极乐世界是法界藏土,故生极乐一土,即生一切诸国土。”

[6]帝网珠:帝释所居忉利天宫上悬有珠网,上缀宝珠无数,交相辉映,互摄无碍。后以“帝网”比喻事物间互相错综复杂的联系和牵掣。

[7]含元殿:宫殿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唐高宗时所建,本名“蓬莱宫”。

[8]酬酢:宾主互相敬酒,泛指交际应酬。酬,主人向客人敬酒。酢,客人向主人敬酒。

[9]屋漏: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泛指屋之深暗处。◇《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看你单独自处室内,做事应当无愧于神明。相,省察。尚,应当。)

[10]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吃穿住行,时刻想念圣贤教诲;独行独卧,始终慎如众目睽睽。衾,被子。语出《文昌帝君阴骘文》。
 见先哲于羹墙,语出《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舜坐则见尧于墙,食则见尧于羹。”(尧死后,舜日夜思念,三年之中,坐着便看到尧的形象在墙上,吃饭时便看到尧的影子在羹中。后以“羹墙”、“羹墙见尧”为思慕前辈或先贤之典。)
 衾影,语出《宋史・蔡元定传》:“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一个有德性的人,独自一人走路不愧对于自己的影子,独自一人就寝不愧对于身上的被褥。)

[11]觌体:见面,见到人。觌,见,相见。

[12]战兢惕厉:保持危机警戒感,戒慎忧惧。战兢,畏惧戒慎的样子。惕厉,亦作“惕励”。警惕,戒惧。◇《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品德高尚的君子,白日孜孜上进,夜晚更是小心谨慎更甚于白日,所以不会犯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