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 ◤…读书会第357天…◢
汝所说颇有道理,慰甚。生死大事,须当预办。若待临行方修,恐被业力所夺。闭方便关,拒绝不急事缘,甚为有益。

你所说的颇有道理,很是欣慰。生死大事,必须预先备办。如果等到临终时方才修行,恐怕被业力所夺。闭方便关,拒绝不急的事缘,非常有益。

罗台山[1]之不往生堕福处,在于文字气习重耳。此习既重,则虽曰念佛,实念念在文字里做工夫。念佛工夫,只是支撑门面而已。此文人通病,非台山一人而已也。世智辨聪,佛谓为八难之一者,正为此也。

罗台山这个人没有往生,而堕落在有福报的地方,原因在于他的文字习气很重。这种习气既重,虽说他也在念佛,而实际上却是念念在文字上做工夫。念佛工夫只是支撑其门面而已。这是文人的通病,并非仅罗台山一人而已。佛说世智辨聪为八难之一,就是这个缘故。

🔎 ◤…读书会第358天…◢
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此而行,决无歧误。

念佛想得一心不乱,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要为了博得一个虚名,让世人说我是真实修行的人。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佛号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是这样,百千万句,句句都是这样。能这样念,那么妄念就没有办法起来,心佛自可相契。另外必须善于用心,不要过于执著,或者致使身心不安,或者导致著魔发狂等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照这个方法而行,决定不会步入歧途而耽误自己。

了凡四训,不知是钞安士书中者,或单有流通之本。光见一流通本,积善篇中,缺十条因果事迹。若欲排印,当以安士书后所载者校之。缺则补之,讹则改之。

《了凡四训》,不知道是钞录《安士全书》当中的,还是另外有单独流通的本子。我见到一个流通本,在积善篇当中,缺了十条因果事迹。如果想要排印,应当以《安士全书》后面所记载的加以校对。缺漏的加以补足,错误的加以改正。

序文凑千余字,意虽可取,文不舒畅。光本欲发挥四训未畅之旨,而意为词阻,究亦无所发明。但弁[2]之于首,亦可作互相参证之微益耳。

序文凑了一千多个字,意思虽然可取,文字不太舒畅。我本来想要发挥《了凡四训》中未能畅达的义旨,但思路被文词所阻碍,到底也没能有什么阐发显明。只是这放在开头的序文,也可与正文互相参考印证而有一点利益罢了。

🔎 ◤…读书会第359天…◢
又现在见佛之志,可谓真切。然此事颇不容易。当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一心不乱,为决定主宰。

又者,你现在就想见佛的志向,可说是很真切。然而这件事很不容易。应当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达到一心不乱,为决定的主宰誓愿。

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3],便成修行大病。

在未得一心不乱之前,千万不要萌发急于见佛的心。能得一心不乱,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想要见佛就可以马上见到。不见也没有什么妨碍。倘若急急想要见佛,心念纷飞。想要见佛的念头,固结在心头,便成为修行的大病。

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

久而久之,则多生怨家,乘着这躁妄情想的机会,现作佛身,期望酬报宿世的怨恨。自己的心没有正见,全体是魔的气分,一见境界便生欢喜。从此魔入心腑,著魔发狂。就算佛陀在世,也无可奈何啊。只要能念佛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何须预先计划见佛与否。

一心之后,自知臧否[4]。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世间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怀越分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妖光,非镜光也。

一心不乱之后,自知如何处理。不见佛固能工夫上进,如果见佛将会更加息灭妄心专精修持。断然没有误会的过失,只有更加精进修行的利益。世间不明理的人,稍有修持的功夫,便心怀过分的期望。好比磨镜子,尘垢如果去除净尽,镜子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如果不致力于磨,而只期待它发光,镜子上全部是尘土垢秽,如果能发光,也是妖光,不是镜子本有的光啊。

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补书所以耳。永明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5]。今例其词曰,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知此当能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矣。

我是担心你不善用心,或许导致自己失去修行的利益,也使别人退失信心,所以才补充写明这些意思。永明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现在仿照这句话说:“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明白了这些道理,就应该能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了啊。

 

< 学习笔记 >

[1]罗台山:罗有高。清朝文学家。字台山。与彭绍升友善,相勖为性命之学,兼参竺乘,晚年归心净土。

[2]弁:弁言。书籍或长篇文章的序文、引言。

[3]胸襟:1.胸怀。2.心里头。

[4]臧否:1.褒贬,评论。2.善恶。

[5]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语出(唐)永明延寿《四料简偈》。即便是犯了五逆十恶等滔天大罪,临终十念,也能蒙佛化身前来接引。既生西方,见佛闻法,永不退转,渐证圣果,则其开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