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盛机师书

🔎 ◤…读书会第453天…◢
昨接汝书,不胜慨叹。汝学佛者,何得以自己知见,测佛境界,测之不得,遂生疑惑乎。

昨天收到你的信,非常感慨。你是学佛的人,怎么可以以自己的知见,来妄测佛的境界,因为不能测得,于是就生出疑惑的心呢。

夫证真如者,则三际[1]坐断[2],十界[3]平沉[4],有因缘故,亦可于一念现无量劫,于无量劫作一念,念劫圆融,两不混滥。

证得真如的人,则三际坐断,十界平沉,如果有特定的因缘,也可以于一念现无量劫,于无量劫作一念,念和劫圆融无碍,两不混乱。

汝谓六十小劫,犹如食顷[5],五十小劫,只如半日[6],无此事理。然则经中所有大小互入,念劫互现之说,皆为妄语乎。

你说六十小劫像吃顿饭的时间,五十小劫却像半天,没有这种道理。那么经中所有“大小互入,念劫互现”的说法,都成妄语了吗?

🔎 ◤…读书会第454天…◢
如来初成正觉,现圆满报身相,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华严经,二乘在座,不见不闻。

如来刚成佛时,现圆满报身相,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华严经》,当时二乘弟子(声闻、缘觉)也在座,但他们却不见佛的报身,也听不到佛说法。

所见之佛,乃老比丘相,所闻之法,乃生灭四谛[7]。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汝将谓无此事理乎。

他们所看见的佛,是老比丘的形相,所听到的法,是生灭四谛法。所以《维摩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你能说没有这种道理吗?

须知时无定法,随人所见不同,佛菩萨境界且置,姑以凡小之境明之。

必须知道时间的概念没有定法,随着不同人的所见而各不相同。佛菩萨的境界姑且放在一边不说,暂以凡夫的小境界来向你说明。

周灵王子子晋,学仙,过七日,于缑(gōu)山[8]出现,已到晋朝。故有诗曰,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几,读平声,近也。从周灵王至晋彼出时,将及一千年耳)。

周灵王的儿子子晋学仙,他自己感觉刚刚过了七天,当他再从缑山出现时,俗世的时间已经到了晋朝。所以有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几,读平声,将近。从周灵王,到晋朝他再出来时,将近有一千年了)。”

又吕纯阳遇钟离权于邯郸逆旅[9]中,钟劝其学仙,吕意欲得富贵后方学,钟与一枕令睡,则梦见由小至大,以至宰相,五十年富贵荣华,世所罕有,子孙满堂,其乐无央,后以一事与上意[10]不合,遂自引退,乃醒。

还有,吕纯阳(吕洞宾)在邯郸的一个旅店里遇到了汉钟离,钟离劝他学仙,可他想得到富贵后再学。钟离就给他一个枕头让他躺在上面睡觉,他梦到自己的官职越做越大,以至做到了宰相,五十年间享尽了举世罕见的荣华富贵,而且子孙满堂,其乐融融。后来因为有件事与皇帝的意见不合,于是辞官回家,梦到这里他就醒来了。

睡时逆旅主人煮黄粱米粥,梦中出入将相[11],做许多大事,经五十年之久,及醒,黄粱粥尚未煮熟,此不过仙人所现,尚能于一念中作五十年境界事业。

他睡的时候,店主人正在煮黄粱米粥,梦中出将入相做了许多大事,历经五十年之久,等他醒来,黄粱粥还没有煮熟。这不过是仙人所现的境界,就能于一念中完成五十年的事业。

况佛为天中天[12],圣中圣,诸大菩萨已证法身之境界乎。

何况佛为天中天、圣中圣,以及诸位大菩萨已证得法身的境界呢。

🔎 ◤…读书会第455天…◢
故善财入弥勒楼阁,入普贤毛孔,皆于十方世界,行六度万行,经佛刹微尘数劫,汝看此文,又将何以测度乎。

所以善财童子弥勒楼阁,入普贤毛孔,皆于十方世界,行六度万行,经佛刹微尘数劫。你看到这段文字,又会做怎样的测度呢?

须知三际无实体,而在凡夫分中,只见凡夫所应见之境,不得以凡夫所见之境,谓佛菩萨亦复如是,了无有异也。

须知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没有实体,可是在凡夫的分上,就只见到凡夫所能见到的境界。不能因为凡夫见到某种境界,就认为佛菩萨境界也是这样的,和凡夫所见没有什么两样。

🔎 ◤…读书会第456天…◢
今为喻明,如镜照数十重山水楼阁,实无远近,而复远近历然。

为了说明白,打个比方:就好比镜子照到十几重的山水楼阁,他们在镜子的表面没有什么远近之分,可观者却能远近都分得清清楚楚。

世间色法,尚能如是,况已证唯心自性之心法者乎。故曰,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13]

世间肉眼所见的色法尚且有这样的情况,更何况是已经证得唯心自性的心法的人呢。所以说:在一根毫毛的顶端,可以呈现广大的佛刹;坐在细小的微尘里,可以转大法轮。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14]也。

十世那样长的时间,始终不离开当前一念;无量无边刹土那样远的距离,自他不隔于毫端之间。

汝既发心闭关,当恳切至诚礼拜持诵,以求三宝加被,令其业消智朗,障尽福崇。

你既然发心闭关,应当恳切至诚礼拜持诵,以求三宝的加被,令业障消除智慧明朗,业障消尽,福德圆满。

凡属不思议境界,但当仰信佛言,勿妄测度。果能恳切至极,自可悉皆明了,亦不须问人也。

凡属不思议境界,只应当仰信佛言,不要随意去猜测。如果真能如此至诚恳切,自然就能彻底明白,也就不须问别人了。

若不在恳切至诚礼拜持诵上致力,终日取非凡夫所能测之境界而妄测之,则与幻人法师[15]同一覆辙[16],欲不受谤佛,谤法,谤僧之罪报,何可得乎。祈慧察是幸。

如果不在恳切至诚、礼拜持诵上下功夫,整天用凡夫的心去揣测凡夫所不能理解的境界,那么就与幻人法师同出一辙了。想不受谤佛、谤法、谤僧的罪报,又怎么可能呢?希望你能慧察为好。

 

< 学习笔记 >

[1]三际:即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

[2]坐断:禅林用语。亦作“坐破”。指藉由坐禅之力以断迷,形容坐破差别相,彻底达于平等一如之境地。

[3]十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六凡,后四是四圣。

[4]平沉:沉没,隐没。

[5]食顷:一食之顷,形容时间较短。

[6]五十小劫,只如半日:见《妙法莲华经・卷五》:“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7]生灭四谛:台宗所立四种四谛之一。
 四种四谛: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作四谛、无量四谛。
 生灭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8]缑山:山名。亦作“缑氏山”。河南省洛阳市。

[9]逆旅:客舍,旅馆。

[10]上意:君上的心意、意旨。

[11]出入将相:亦作出将入相。指文武双全,出战领兵为将,入阁理事为相,泛指官居高位。

[12]天中天:亦作天人中尊、天中王。诸天中之最胜者。为佛尊号之一。以释尊诞生之后,曾受诸天礼拜,故而有此尊号。

[13]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楞严经》卷四:“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14]自他不隔于毫端:(唐)李通玄《新华严经论・卷第一》:“无边剎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

[15]幻人法师:与印祖同时代的法师,不信净土,曾讥笑净土法门。

[16]覆辙:翻过车的道路,比喻过去失败的做法或前人失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