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邓新安居士书

🔎 ◤…读书会第18天…◢
今春令兄来书,观其词意,恳挚真切,光因不揣固陋[1],略为启发。至四月间又来一书,其讼过自责,询求出要,颇合克己复礼[2],亲师取友之行。光阅之,不胜庆悦,因亦缕析条陈以复之。

今年春天你的兄长来信,看他信中的文词语意,恳挚真切,我因此不顾浅陋,略微为他作了一些开示。到了四月份,他又寄来一封书信,其中自责过失,询求出离的要道,很符合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于礼仪,亲近良师,选择益友的行为。我看了之后,非常欣庆喜悦,因此也一条条的分析陈述来回复他。

兹接居士信片,虽词句无几,其意亦与令兄相为伯仲[3]。可谓难兄难弟,天伦佛法,咸为同气连枝。非多劫同种善根,同修净行,曷(hé)克臻此[4]

现在接到你的信,虽然词句不多,其中语意也与你的兄长不相上下。可以说是才德俱佳,难分高下,既为骨肉同胞,又是佛门兄弟。如果不是多劫同种善根,同修净行,怎么能够如此呢?

今居士有所请益,光实难于复答。何以故,以居士所志者大,光之所知者小,小大不相袭,机教不相契耳。虽然,一乘实相之中,觅小大相了不可得。于此不可得中,举大则大为法界,一切法趣大,是趣不过。举小则小为法界,一切法趣小,是趣不过。光所知之小法,乃统包十法界一切诸法之法也。

现在你想请教的问题,我实在难以答复。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志向很大,我所知道的很小,小和大不相合,机和教也不相契。虽然如此,在一乘实相法之中求觅小大之相,却是了不可得。在这不可得之中,举例大则大为法界,一切法都趣向大,却大不过一乘实相。举例小则小为法界,一切法趣向小,又小不过一乘实相(此了不可得之实相可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所知道的小法,是统包十法界一切诸法之法。

🔎 ◤…读书会第19天…◢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

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说:“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长久劫到长久劫,仍很难出离。

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其法备在弥陀要解,及净土诸书中。当寻绎[5]之,兹不多赘。须知佛法乃十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应修,亦无一人不能修。

所谓的契理契机之法,没有超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其方法在《弥陀要解》,以及净土诸书当中有详尽的说明。应当自己找书解读,此处不多说。必须知道佛法是十法界公共之法,没有一个人不应该修,也没有一个人不能够修。

🔎 ◤…读书会第20天…◢
彼谓佛教为弃人伦,害圣道者,皆未见颜色之瞽论也。何以言之,佛于父言慈,于子言孝,于君言仁,于臣言忠,夫唱妇随,兄友弟恭,举世谛[6]之嘉言懿行[7],佛经无不详陈其宿因现果,现因后果。

有人说,佛教是抛弃人间伦理,危害儒学圣道的,这都是像没有看见过颜色的盲人一样乱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法中,对于父亲给他讲慈爱,对于子女给他讲孝顺,对于君主给他讲仁厚,对于臣子给他讲忠义,丈夫倡导妻子相随,兄长友爱弟弟恭敬,凡是世间的嘉言懿行,佛经中没有不详细陈说其中的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

其言慈孝等,则与儒教相同。其详示三世因果处,则儒教便无闻焉。况其断惑证真,及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法乎。惜其人之未睹也。倘详阅而深思之,则当痛哭流涕,声震大千世界,悲昔谤佛之罪咎也。

说到仁慈孝顺等伦理,与儒教相同。而详细显示三世因果的地方,儒教中就没有听说过了。何况断惑证真,以及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大法呢?可惜这些人没有看到啊!倘若详细阅读而深入思考,当会痛哭流涕,声震大千世界,悲痛过去谤佛的罪过。

🔎 ◤…读书会第21天…◢
虽然,以言谤者其罪小,以身谤者其罪大。今之口谈大乘,自命悟道。谓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烦恼即是菩提,何必断烦恼。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断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则高于九天[8]之上,行事则卑入九地[9]之下。如斯之流,名为佛怨。比之不知佛法而谤者,罪深万倍。其曾研究佛法,非全无利益,但作未来得度之因。其以身谤法之罪,不知经几何劫量,在三途[10]中受诸罪苦也。

虽然如此,用言语谤佛这个罪过小,用身行谤佛,罪过更大。现在有人口里谈说大乘,自己说自己悟道。认为自己就是佛,何必再去念佛。烦恼即是菩提,何必要断烦恼。淫怒痴就是戒定慧,何必要断淫怒痴。因此之故,说出的话高出九层天之上,但所做的事却低入九层地之下。如此之类的人,名为佛法怨家。比较那些不知道佛法而诽谤的人,罪深万倍。这些人曾经研究过佛法,不是完全没有利益,但只是作未来得度之因。而以身谤法的罪,不知道要经多少劫量,在三途中受诸罪苦啊!

🔎 ◤…读书会第22天…◢
居士当以研究大乘经论开圆顿解为先导,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为正行。至于居心行事,或恐过起于不知,福消于不觉。当详阅安士全书[11],及法苑珠林[12]自然法法头头,有所取则。心心念念,无或逾越矣。

你应当以研究大乘经论,开启对净土法门圆融、迅速的信心与领会,这可引导自己修行净土法门,要以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为修行的正行。至于平日的存心行事,或者恐怕过失生起而不知,福德消失而不觉。那么应当详细阅读《安士全书》,以及《法苑珠林》。自然法法头头,有所取法轨则。心心念念,不会超越本分了。

倘尤恐鉴察不及,当取孚佑帝君[13]功过格着实行去,则超凡入圣,断惑证真,于震旦国中,当推君为第一矣。功过格乃明云谷禅师[14]传袁了凡[15]者。切不可谓其落索而藐视之。

倘若还恐怕鉴察的不够,应当取孚佑帝君的功过格老实去做,那么超凡入圣,断惑证真,在华夏中国,当推您为第一了。功过格是明朝的云谷禅师传给袁了凡居士改过所用。千万不可以认为记功过格麻烦费事而轻视它。

令兄次书,于身心性命,大有裨益。不如是自怨自艾[16],断难克己寡过。今一并寄来。亦企居士亦如令兄之自怨自艾,以期至于断惑证真,圆满菩提而后已也。

你哥哥的第二封书信,对于身心性命,大有益处。不如此的自我悔恨,必然很难约束自己而少犯过错。现在一起寄来。也是希望你也如同你哥哥一样的自责改过,以期望到达断惑证真,最终圆满菩提。

 

< 学习笔记 >

[1]固陋:见识浅薄,见闻不广。

[2]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克,克制,约束。复礼,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文钞《跋三》(<三编・卷四>)云:“复者,还也。礼者,理也。战胜己私,而后始得还归于真如之理也。”

[3]相为伯仲:不相上下。伯仲,指兄弟间排行的次序。形容才能相当,不相上下。

[4]曷克臻此: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曷,怎么,为什么。克,能够。臻,达到。

[5]寻绎:反复探索,推求。

[6]世谛:亦作“俗谛”。有关世间种种事相的真理,指世俗之见。世,世间,世俗。谛,事实,道理。

[7]嘉言懿行:亦作“嘉言善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嘉、懿,美好的(多指德行)。

[8]九天:指天空最高处。

[9]九地:指地的最深处。

[10]三途:亦作“三涂”。即三恶道。
(1)火涂,即地狱道,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
(2)刀涂,即饿鬼道,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
(3)血涂,即畜生道,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

[11]安士全书:(清)周安士。全书共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四部。其中,《欲海回狂》被印祖誉为世间第一善书。

[12]法苑珠林:(唐)道世。根据其兄道宣所著之《大唐内典录》及《续高僧传》而编集,具有佛教百科全书之性质,为一切佛经之索引,我国佛教文献中极其珍贵的一部书。收于《大正藏》。

[13]孚佑帝君:吕洞宾。唐朝道士,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五文昌之一。元朝时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即“孚佑帝君”之由来。香火跨越儒、道、佛三界。

[14]云谷禅师:明朝。常住南京栖霞山。憨山德清出家前曾亲近侍奉禅师,受教悟旨。憨山德清撰有《云谷大师传》。

[15]袁了凡:明朝。名黄,字坤仪。原本命中注定没有孩子、寿五十三岁、官至县长。后受教于云谷禅师,修福积德,改变了命运。详见《了凡四训》。

[16]自怨自艾:悔恨自己犯下的错误而加以改正。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