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 ◤…读书会第10天…◢
接手书,读之令人心神畅悦。蘧(qú)伯玉[1]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2]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3]。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

接到你的信,读后令人心情畅快愉悦。蘧伯玉在五十岁时,反省知道自己四十九岁的过失。孔子年近七十岁,尚且想要上天赐给足够的寿命,学完《周易》,以祈望此生没有重大的过失。圣贤的学问,没有不在起心动念的地方追求究竟圆满的。

近世儒者,唯学词章。正心诚意[4],置之不讲。虽日读圣贤书,了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遑问[5]究及于隐微[6]几希[7]之间哉。

近世的儒家学人只是学习词句文章。对于正心诚意都放在一边不去理会。虽然每天读圣贤书,完全不知圣贤写书教诲世人的用意。他们口中所说,身体所做,与圣贤所说所行,如同明和暗不相融和,方和圆不相契入,更不要问有没有穷究到隐幽微细,相差极少的地步了。

🔎 ◤…读书会第11天…◢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8]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

佛经当中教人要常行忏悔,期望断尽无明烦惑,圆成佛道。即使是等觉位的菩萨,如弥勒菩萨尚且在一整天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惑净除究尽,圆证法身。何况在弥勒菩萨之下的人呢?

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

而我们博地凡夫通身都是业力,不生惭愧心,不修忏悔法。虽然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于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

🔎 ◤…读书会第12天…◢
譬如大圆宝镜[9],经劫蒙尘。不但了无光明,即铜体亦不显现。

譬如大圆宝镜,经无量劫蒙上尘垢。不但没有一点光明,就是铜体也不能显现。

若知即此全体尘垢之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砻(lóng)[10],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露。又复加功,光明渐发。光明虽发,磨砻更切,力极功纯,垢尽明复,照天照地,为世至宝。

如果知道就是这个全体蒙尘染垢的镜子,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用力来擦磨洗涮,日复一日,随着磨洗功夫的积累不停,铜质自然会显露。因此更加地用功擦磨洗涮,光明就渐渐显发出来。光明虽然显发出来,磨治的却更加急切,用力到极点,功夫纯熟,尘垢除尽,宝镜的光明恢复,照天照地,成为了世间的至宝。

须知此光,镜本具足,非从磨得。若非本具,从磨得者,磨砖磨石,亦应发光。又须知此光,镜虽本具,不磨则永无发光之日。

要知道这个光明,是宝镜本自具足的,不是从擦磨洗涮而得。如果不是本自具足,而是从擦磨洗刷得来的话,那么磨砖块磨石头,也应该发出光明。又要知道这个光明,宝镜虽然本自具足,但是不擦磨洗刷,就永远没有发光的一天。

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则与佛平等,若不改恶修善,背尘合觉,性具功德,永不能发。以本具佛性之心识,造长劫沉沦之业苦。犹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损伤,可哀也已。

众生的心性,也是如此。虽然与佛平等,如果不改恶修善,背离六尘合于觉性,本性具足的功德,永远不能显发。以本具佛性的心识,造长劫沉沦的业苦。犹如在暗室触到宝物,不但不得受用,反而受到宝物的损伤,实在可怜啊!

🔎 ◤…读书会第13天…◢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

念佛这个法门是背尘合觉,返本归元的第一妙法。对于在家人更为亲切。因为在家人身在世俗尘网,事务繁多。摄心参禅,以及静室诵经等等,或者是形势条件不容许,或者没有精力和时间。唯独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在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

🔎 ◤…读书会第14天…◢
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所谓念兹在兹[11],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2]也。

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都好念佛。但在洁净之处,恭敬之时,或者出声念,或者默念都可以。如果到了不洁净的地方(例如上厕所等等),或者不恭敬的时候(如睡眠洗浴等等),只适合默念,不适合出声念。不是此时此处不可以念佛。睡觉出声念佛不但不恭敬,而且又伤气,时间久了会生病。默念的功德与平常时念佛的功德是一样的。所谓的念念在此的意思,是即使仓促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不忘记念佛,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不丢掉念佛。

🔎 ◤…读书会第15天…◢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您既然能够发露忏悔。对于净土法门,最容易相应。这就是《维摩诘经》中所说的:心净则佛土净。不过既然知道错了,又肯发露忏悔,就必须要改过迁善。如果不改过迁善,那么所谓的忏悔,仍只是空谈,不能得到实际利益。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至于你说到,想要心中不贪恋外界的事物,专心念佛。不能专心,要让他专心。不能念佛,要让他念佛。不能一心,要让他一心等等。这其中也没有奇特奥妙的法则,只要将一个“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心里常常念说:“我某人从无始劫以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 ◤…读书会第16天…◢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13]炉炭剑树[14]刀山[15]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

宿生多么幸运,今生得到人身,又听闻到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必定到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历多少劫。

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páo)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16],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17]也已。

纵然出离地狱,又堕入饿鬼,腹部大得象海,咽喉却细得象一根针,长劫遭受饥苦,喉咙如火烧一般,听不到浆水的名称,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又当畜生,或供人骑乘,或被人所食。即使能够为人,愚痴无知,认为造业是有能耐的事,认为修善是束缚的事,没过数十年又堕落了。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然想出离,却没有机会。”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所以张善和[18],张钟馗[19],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谓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能这样去思惟想念,如上面所求的不贪恋外界事物等等,当下就能做到。所以唐朝杀牛的张善和、杀鸡的张钟馗,临终时地狱相现前,念佛数声,就亲见佛来接引往生。这么大的利益是释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中都没有的。我常常说:“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果真了生死的心能够很迫切,深信净土法门,不生一丝疑惑之心。那么虽然没有出离娑婆世界,已经不是娑婆世界久居的客人。还没往生到极乐世界,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

见贤思齐[20],当仁不让[21]。岂肯因循[22]怠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23]勉旃。

见到那些已经往生的菩萨们就想赶上他们,面对这么好的法门利益岂能退让。怎么肯迟延拖拉,懒惰大意,以致使自己一错而成永错啊?有血性汉子,绝对不肯活着作行尸走肉,死后与草木一同腐朽。一定要多努力啊!

🔎 ◤…读书会第17天…◢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

另外念佛固然贵在专一。可是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室。本分之外营求图谋,妄想富贵快乐,这实在不应该。至于分内所应当做的,也必须尽力来做。不是必须抛弃一切,方才叫修行。如果抛弃一切,能够不缺少父母妻室的资养还可以,否则就与孝道相违背。虽然名为修行,实际违背佛教,这又不可以不知道啊!

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24]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

另外必须以净土法门的利益来劝化父母,让他们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他们能够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当下就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登莲池,加入圣众之中,亲受阿弥陀佛的教诲,直至成佛。世间的孝道,有什么能与这个相等的呢?

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25]。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又如果能够以此来普告同人,令他们各各的父母,都得往生。那么教化的功德归于自己,而双亲与自己的莲品,位次应当更加增高了。诗经中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想要孝敬双亲的人,应该深思而力行。

 

< 学习笔记 >

[1]蘧伯玉:蘧瑗(yuàn),字伯玉。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一生侍奉卫献公、卫殇公、卫灵公三代国君。孔子的老师和挚交,主张以德治国。道家“无为而治”的开创者。

[2]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求进甚切并善于改过,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后以成语“蘧瑗知非”为不断迁善改过之典。

[3]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天假之年,上天赐给足够的年寿,指享其天年。天假,上天授予。◇《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再给我几年时间学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因《易经》教人改过,认识自己的过失。)

[4]正心诚意:端正内心,至诚真意。◇《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修养自己的品性,先要端正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先要精诚意念;要精诚自己的意念,先要增长知见;增长自己的知见,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5]遑问:更不必问。遑,何,怎能。

[6]隐微:隐约细微。

[7]几希:相差甚微,极少。

[8]二六时:指一整天,整日整夜。佛门劝人在“二六时”中保持正念,精进正道。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记昼夜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昼夜各六个时辰,故称“二六时”。

[9]大圆宝镜:经典中常以明镜比喻清净法身之德,指人人本具之佛性,盖因人之本心清净明白,犹如镜之玲珑明晰。于五智中,相当于大圆镜智。

[10]磨砻:磨治,磨练,切磋。

[11]念兹在兹: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念,思念。兹,此,这个。◇《尚书・大禹谟》:“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帝当思念他!念德的在于皋陶(gāo yáo),悦德的在于皋陶,宣德的在于皋陶,诚心推行德的也在于皋陶。帝要深念他的功绩呀!)

[12]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鲁莽,轻率。颠沛,倾覆,跌宕,形容人事困顿。◇《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紧迫的时刻也一定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按照仁德办事。)

[13]镬汤:地狱名。以锅镬煮沸汤,置罪人于其中,以惩其生前罪行之地狱。

[14]剑树:地狱名。《长阿含经・卷第十九》:“罪人入彼剑树林中,有大暴风,起吹剑树叶,堕其身上。着手手绝,着足足绝,身体头面,无不伤坏。”

[15]刀山:地狱名。此狱四面皆山,山间积刀如砖,虚空中有八百万亿大刀轮,如雨滴下。狱卒驱罪人登刀山。

[16]尘点劫:亦作“尘劫”。比喻时间极长久远。尘,微尘。劫,为极大之时限。

[17]末由:无由。末,没有。由,途径。◇《论语・子罕》:“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

[18]张善和:《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五》记载,(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索命,大怖。有僧为说十六观经,令至心十称南无阿弥陀佛。张善和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念佛未满十声而去。。

[19]张钟馗:《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五》记载,(唐)张钟馗杀鸡为业。临死,见人驱群鸡至,使鸡啄张钟馗致两目血流,痛不可忍。有僧为设佛像教令念佛。顷之香气满室,群鸡散去,张钟馗恬然而逝。

[20]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有贤之人就要向他学习、看齐;看到无贤之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21]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去做,绝不推诿。◇《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面对仁德,即便在老师面前也不能迁就退让。)

[22]因循:疏懒,怠惰,闲散。

[22]勉旃:努力。多于劝勉时用之。旃,语助,之焉的合音字。

[24]亲炙:直接受到传授、教导。炙,受到熏陶。

[25]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们永远都不会匮乏,上天会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匮,缺乏。锡,通“赐”,给予,赐给。语出《诗经・大雅・既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