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周智茂居士书

🔎 ◤…读书会第416天…◢
周木居士鉴,接手书,知生净信心,欲皈依佛法。然皈依佛法,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力敦伦常[1],恪尽己分,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

周木居士鉴:接到你的信,知道你生起清净的信心,想要皈依佛法。然而皈依佛法,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努力敦睦伦理纲常,恪守竭尽自己本分,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

并须戒杀护生,吃素,如不能净素,亦当以不贪食为是,更须持六斋,或十斋,否则便与佛相背矣。

并要戒杀护生,吃素,如果不能完全净素,也应当以不贪吃为准则,更须守持六斋,或十斋,否则就与佛相违背了。

🔎 ◤…读书会第417天…◢
今为汝取法名为智茂,以心性如木,由烦恼障蔽故,心性不能显现,如木枯槁。既有智慧,则烦恼不生,而心性之木自然茂盛也。

现在为你取法名为智茂,因自心本性如树木,由于烦恼障蔽的缘故,心性不能显现,如同树木枯槁。有了智慧之后,则烦恼不生,而心性之木也就自然茂盛了。

所言五戒,且自考心,如能受而不犯,则向化三问其佛前受之规矩,彼当教汝,光不备书。

所说的受五戒,暂且自己考问自心,如果能够受戒而不违犯,就向化三居士询问在佛前受五戒的规矩,他会教你,我就不详说了。

🔎 ◤…读书会第418天…◢
既皈依佛法,当熟读文钞,依之而行,自不致受庸人所误,致求来生福报,及外道炼丹运气,以求成仙等。

既已皈依佛法,应当熟读《文钞》,并依《文钞》而行,自然不至于受庸愚之人的误导,导致求来生福报,以及外道炼丹运气,以求成仙等等。

汝果能领会得文钞义,纵百千外道,亦不能摇动汝心。且勿谓此系光所说,恐不足依据。须知光乃取佛菩萨祖师善知识之意而说,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祈慧察,则幸甚。

你果真能够领会到《文钞》的旨义,纵然百千外道,也不能动摇你的心。你不要说《文钞》是我所说的,从而担心不足以作为依据。必须知道,我是取佛菩萨、祖师、善知识的意思而说,不是我自出心裁的妄说。希望你以智慧思察,则非常庆幸。

🔎 ◤…读书会第419天…◢
汝心高如天,志劣如地,口虽云依光所说,实则全依自己偏见。

你心高如天,志向却卑劣如地,口里虽然说依我所说,实际上完全是依你自己的偏见。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净土法门,唯以信为根本,信到极点,五逆十恶之人都能往生。信达不到的话,即使通宗通教,而见思惑未曾断尽的人,都没有往生净土的份。

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断惑证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不可思议,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无一人不得生者。

你既不能通宗通教,断惑证真,仗自力来了生死。又不相信佛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不可思议,如果具足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没有一个人不得往生。

🔎 ◤…读书会第420天…◢
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死之无上直捷圆顿法门,于此法门方向尚未知,便以好高务胜之狂妄心,去研究起信论[2]

净土法门,是在这一生,了生死的无上直捷圆顿法门,对于这个法门的方向尚不知晓,就以好高务胜的狂妄心,去研究《大乘起信论》。

🔎 ◤…读书会第421天…◢
起信论实为学佛之纲要,然于劣根,及初机人,亦难得益。即研得起信论通彻无疑,其用功尚须依念佛求生,方为稳当。况法相禅教之精微奥妙高深而不可企及乎哉。

《大乘起信论》实在是学佛的纲要,然而对于劣根之人,以及初学之人,很难得到利益。即使将《大乘起信论》研究的通透彻底而无疑,用功也还是须要依念佛求生净土,方才稳当。何况法相、禅教的精微奥妙高深莫测,是不可能企望到达的啊。

汝心如此其高,乃不知分量之高。其志又谓根性劣弱,何望生西,但能不堕恶道,此堪自慰。不知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此系违背佛教,及与光说,何可云始终奉行教诲,一心持念弥陀乎哉。

你的心如此的高,是不知分量的高。而志气却又很低下,说自己根性低劣怯弱,如何指望生到西方,只要能不堕到恶道,就感到安慰和满足了,殊不知如果不生西方,将来必定要堕恶道。你这是违背佛的教导,以及我所说的话,怎么可以说是“始终奉行教诲,一心持念弥陀”呢?

🔎 ◤…读书会第422天…◢
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职业,又非上等资格,其所立之心与志,真令人可叹可笑。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专心研究净土法门中书,文钞与高邵麟徐女士书中备说。

如今你生而为人,担任着人的职业,又不是上等的天资。你所立的心愿与志向,真是令人可叹可笑。你暂且停息做大通家的狂妄心,专心研究净土法门中的书籍,《文钞》中“与高邵麟、徐福贤女士”的书信中对此有详细说明。

随所开示,依之生信发愿,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于度外[3]。且常随动随静,将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须要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宗旨合。

随所开示的话,依照去做而生信发愿,不要因为自己的根器下劣,从而觉得往生净土这个目标太过高远,因此就放弃求生净土。而且要平常随动随静,将一句阿弥陀佛,当做本命元辰。居心行事,须要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宗旨相符合。

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

倘若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着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受持读诵,应当以专心受持为本。

🔎 ◤…读书会第423天…◢
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无实益,况决难透彻乎。

不要急切贪求洞明彻究其中的义理为事。果真能够志诚到极点,教理自然会透彻。如果事先就贪求要透彻义理,却不从志诚持诵做起,那么即使透彻了也没有实际利益,更何况这样做是很难透彻的呢。

法相禅教,毕生研究,也难得其旨归。即得,谁能不断惑业,了生脱死。欲断惑业了生死,恐梦也梦不著。

法相禅教,一生来研究,也很难得到其中的宗旨归趣。即使得到,谁能不断见思惑业,就了生脱死呢?可是想要彻底断除见思惑业,而了脱生死轮回,恐怕连梦也梦不到啊。

汝于光文钞尚未详阅,故其所说,高则冲于霄汉,卑则入乎沧溟。文钞中屡屡说所当看之书,及看经等法则,并法相禅教之难以得益处。

你对于我的《文钞》尚未详细阅读,所以你所说的话,心高冲于九霄云汉之上,但志向却卑入海底之下。《文钞》当中多次说到,所应当看的书,以及看经的法则,还有法相禅教难以得到实际利益之处。

以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其余法门,皆须己力。一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资格而为官。一为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地即为一切臣宰所恭敬。二种法门,不可并论,而具足惑业之凡夫,可不慎所择哉。

因为净土法门,依靠佛的慈力,其余的法门,全须依靠自力。一个是通途教理,如同世间的读书人,只能根据他自己的天资和功绩而得到相应阶位的官职。一个是特别教理,如同世间的王子,一出生就受到一切大臣宰相的恭敬。二种法门,不可相提并论,而具足惑业的凡夫,能不谨慎地选择吗?

🔎 ◤…读书会第424天…◢
流通基金,纵欲增益,何可作募缘办法。有信心有财力者,与之商量,俾其补助,即可矣。

流通处的基金,纵然想要增加增多,怎么可以采取募缘的方法呢?有信心、有财力的人,与他商量,让他补助,就可以了。

又经典甚多,汝心欲大开门庭,郑州有几个人请。但取普通人能看者,请以备购。有大部普通人不看者,须预订,转为代请,则省资本,亦不至请来售不出,将钱占到不得受用耳。

另外,佛教经典很多,你心里光想着要大开门庭,却不想想郑州请经典的人有多少。只要取普通人能看的经书,请来预备给他人请购。有大部经典,普通人不看的,必须预订,转为代请,这样就节省了资本,也不至于请来了,而售不出去,将钱占着不能周转使用啊!

🔎 ◤…读书会第425天…◢
汝自谓来日无多,实力有限,光故作如此说。倘不以为然,仍依自己心相而行,则光亦不强汝。

你自己说,来日无多,精力有限,所以我才会这样说。倘若不以为然,仍然依着自己的心中所著的相行事,那么我也不会勉强你。

能做得一个大通家,亦是佛门之幸。恐汝大通家做不到,净土法门又信不及,则两头落空。

能做一个大通家,也是佛门之幸。恐怕你大通家做不到,净土法门又信心不够,那么就两头落空了。

今生稍修点功德,来生必定生于富贵家。汝试细思之,富贵人有几个不造业的。

今生稍微修了一点功德,来生必定生于富贵家。你试着仔细想想,富贵人有几个不造业的。

今日之国运危岌,民不聊生,皆是一班无智慧修行人之来生福报所捣乱而成者。

如今国运危急,民不聊生,这样的景象都是一班过去世当中没有智慧的修行人,这一世依仗着所修来的福报瞎捣乱而造成的。

汝打甚么穷妄想,欲不堕恶道。不生西方,则一生不堕者或有之,二生不堕者便少也。

你打什么穷妄想,想要不堕恶道。如果不生西方,那么这一生不堕恶道,或许还有可能,第二生不堕恶道的,就很少了。

佛说经咒甚多,谁能一一遍持。古人择其要者列为日课,早则楞严,大悲,十小咒,心经,念毕,则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

佛所说的经咒很多,谁能一一全都受持。古人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列为每天的功课,早上就是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念完,就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

🔎 ◤…读书会第426天…◢
晚则弥陀经,大忏悔,蒙山,念佛回向。今丛林皆图省工夫,早则只念楞严咒,心经,晚则单日念弥陀经,蒙山,双日念大忏悔,蒙山。

晚上则是《阿弥陀经》,《大忏悔文》,蒙山施食,念佛回向。现在的丛林都想省工夫,早上则只念楞严咒、心经,晚上则单日念《阿弥陀经》,蒙山施食,双日念《大忏悔文》,蒙山施食。

汝言禅门日诵经咒甚夥者,不知乃朝暮课诵外之附录者。

你说《禅门日诵》中的经咒很多,却不知这是朝暮课诵之外附录的。

在家居士,功课亦可照禅门朝暮功课做,亦可随自意立。如早晚专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早则专念大悲咒,念佛,晚则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有持金刚经者亦可。然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

在家居士,功课也可以照着禅门朝暮功课来做,也可以随自己的心意来立。如早晚专念《阿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者早上则专念大悲咒、念佛,晚上则念《阿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者有诵持《金刚经》的也可以。然而无论诵什么经,持什么咒,都必须要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方才符合修习净业的宗旨。

汝之所说,乃见异思迁,虽是好心,实为心无定主,随境所转。何经何咒,不称赞其功德殊胜。依汝知见,则看此经必废彼经,持此咒则废彼咒,以力不能兼顾,势必如此,是尚得名为明理真修之士乎。

你所说的,是见异思迁,虽然是好心,实际是心无定主,随境所转。什么经,什么咒,不称赞它的功德殊胜呢?依你的知见,那么看这部经,必定废弃那部经,持这个咒,就废弃那个咒,因为力量不能兼顾,势必如此,这还能称为明白道理的真修行人吗?

再推广言之,汝若遇参禅者赞禅而破斥净土,必至随彼参禅。及他天台,贤首,慈恩,秘密各宗,每遇一知识提倡,必至舍此修彼。

再推广来说,你如果遇到参禅的人称赞禅宗而破斥净土,必定会随他去参禅。以及其它的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密宗等各个宗派,每遇到一位善知识提倡,必定要舍弃自己所修的法门,而修他所提倡的法门。

不知汝是甚么根性,要做法法皆通之大通家,但以业深智浅,大通家做不到,并将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法置之度外。待到临命终时,不向镬汤炉炭里去,定向驴胎马腹里去。

不知道你是什么根性,要做法法都通的大通家,但因为业障深而智慧浅,大通家做不到,并将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净土一法,置之度外。等到临命终时,不向镬汤炉炭里去受苦(地狱道),定向驴胎马腹里去投生(畜牲道)。

即幸而不失人身,以今生尚无正智,颇有修行之痴福,以兹享彼痴福,便造恶业,一气不来,直入三途,欲得知天地父母之名尚不能,况得知净土法门乎。

即使有幸而不失人身,因为今生尚且没有正智,有一点修行的痴福,借着享此痴福,就会造作恶业,一口气上不来,直接堕入三途,到那时即使想要得知天地父母的名字,尚且都不能够了,何况得知净土法门呢?

🔎 ◤…读书会第427天…◢
汝看光文钞,作么生解,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

你看我的《文钞》,是怎么理解的,必须知道一句阿弥陀佛,持到极处,成佛尚且有余,难道说念《阿弥陀经》、念佛,就不能灭定业吗?

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得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

佛法如钱,在于人会不会用,你有钱的话,什么事不可去做呢?你能专修一法,什么愿求得不到呢?怎么会持这个咒,念这个经,才有功德;又怎么会得到了这些功德,就不能得到其余的功德呢?

善体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则纵说的多,汝仍是心无定见,有何益乎。

善于体会我的话,自然可以一了百了,否则纵然说的再多,你仍然是心无定见,有什么益处呢?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屡信屡退,屡修屡造之迹。

凡夫在迷惑当中,信心不坚定,所以有多次相信而又多次退心,常常修行而又常常造业的事情。

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从浅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也。

这也是由于最初教导的人,不得教诲之道所导致的,假使最初从浅近的因果道理等教起,就不至于有这样的迷惑颠倒。

然已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

然而以往的罪障,虽然极为深重,但只要能够志心忏悔,改正过去的错误,修习正确的,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作为志向事业,那么罪障如浓雾消散,自性的天空就开朗了。

故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

所以《涅槃经》中说:世间有二种健儿,一者自己不作罪,二者作了以后能忏悔。

悔之一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说之无益。譬如读方而不服药,决无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药,自可病愈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坚,一暴(pù)十寒[4],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矣。

“悔”这个字,要从心生起,心若不真正的忏悔,说说是没有益处的。譬如读读药方而不服药,绝对没有治愈疾病的希望。倘若能够依药方来服药,自然可以病愈而身安。最怕,是立志不坚定,一暴十寒,那么就徒有虚名,而毫无实益了啊!

 

< 学习笔记 >

[1]伦常:人与人相处的常道。特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即五种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和五伦关系的准则(忠、孝、悌、忍、善)。
(1)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
(2)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
(3)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
(4)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
(5)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

[2]起信论:《大乘起信论》。(印度)马鸣菩萨。收于《大正藏》。本书阐明如来藏缘起之旨,及菩萨、凡夫等发心修行之相,系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归结大乘佛教之中心思想,为佛教思想之重要入门书。

[3]度外:心意计虑之外。

[4]一暴十寒:一曝十寒。晒一天,冷十天。比喻做事没有恒心。《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自然界容易生长的生物,如果只经阳光温暖照射一天,却让它寒冻十天,也会没有能存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