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天

宏海法师 导读

净土法门,为什么说至简至易呢?因为,就人道来讲,都可以干这个事。但是为什么说难呢?就是它的义理广大得我们无法理解,只能够通过信来接纳。这样的一个法,我们用什么交换呀?你得身心投入,才能尝到法味,换来法的境界。所以面对这样的至广至大之法,又给了我们这么简易的操作手法,那对我们的要求在哪里?就是必须有点要过关,是什么呢?
就是“必须恳切至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恳切到什么地步?就好像我们命将要死,忽然看见一线生机,那么我们一定会付出所有的代价,去满足我们求生的本能需要。什么叫做至诚呢?就是当我们知道这个法可行,可以满我的愿,我又找到一个中间可以牵线的人,这个人我绝对能信得过,那么这个时候,你告诉我需要我准备什么,然后我全部一丝不苟依着你来。只有到了这个至诚恳切的状态,方能感应道交。在这一生中你的身心才能真正地获到念佛法门的真实功德利益。
懒惰是我们天生的一种“能力”,修行需要我们去掉天生的能力,这得要多难。懈怠就是我们的唯心所感,业障所招。你稍微的精进一下,稍微状态好一点,得了一点利益,不出三天保证有违缘,障碍就会生起现前。如果这个时候,你的力量不扩大,那你的状态就退到原点了——还是那个惰性,还是那个懈怠样儿。印祖前面说的至诚恳切之极,跟这个懒惰懈怠做对比。就是我们为什么有惰性不想修,是因为我们的心不诚。反思一下,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世间法中,如果稍微你感兴趣的事,你就算心诚一点,都会削尖了脑袋去研究,去探索,去搞明白,然后再去操作。所以祖就说,如果你“懒惰懈怠,毫无敬畏”,就是一点恭敬敬畏心都没有的话,那就是“虽种远因”——你念了点佛,磕了点头,给将来无量劫以后,不知道哪生哪劫种了点远因。到那个时候,你也能成就再出来修行,因为有这个种子在。但那个远因显现之前,你的“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未得其益,早已经先受其损了。
纵使你有一点儿痴福,没有堕到三途里边,生到人道或者天道,但想高预莲池海会,做诸上善人中的一员,以清净海众的角色随着西方三圣去接引往生者,你还没有这资格。
有时候我们都以为家里供的佛像就只是借形象表法,策发我们自己的恭敬心。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家里供的佛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菩萨在你的缘法中就是他,是真实的。观世音菩萨无刹不现身,阿弥陀佛法界藏身,那他们能藏到哪儿?就在我们的六根门头因缘中显现。印祖说要当真佛看,那你的德就是真的。你上香也是给真的阿弥陀佛上香,你供果也是给真的阿弥陀佛供果,你供水也是给真的阿弥陀佛供水,都是真的。不可做土木铜铁等看,你把佛像只当作金属和木头的材质,那你供果就是给木头供的,给铜铁供的,这就是唯心所现,这就是不可思议。
古人最讲忠孝。“忠臣之奉圣主”就不必说了。孝子就已经够了,而且还是在读他双亲的遗嘱,你说那个心劲儿能到什么地步?可以想象孝子读遗嘱的感受。所以大家再不要说这个业消不了,消不了是你没好好消。真到这个地步,没有什么大的业障能够抵挡得过你的虔诚、至诚、恳切之心。你的力量盖过它,你的业即刻就转,福慧马上就具足。
士大夫大概就是这样,比较好摆弄点文字,说点义理。这样的学佛者看似多了。知道佛的多,不一定是学佛的多;学佛的多,不一定是真正受用的多。从这两点来讲,不一定多就是佛法盛。真正的佛法兴盛,是要解脱者多,大善知识、圣人多,这才叫佛法盛。不是蜂拥而至,好像撒网撒得广了,收起网来,一个也没有,那有啥意思。这个弊病在印祖的那个时候已经非常严重了。就是我们说,念佛的多,往生的少,为什么?因为,恭敬至诚依教修持的很少很少了,诚为难得其人。那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个关囗就是恭敬虔诚。就这个土办法。人人都会在这方面出问题,还依然没办法改,不愿意改,意识不到应当改。

▲…原文…▲

 

➤ 印光法师文钞:《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 文钞读书会: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第8天第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