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戊戌年稿。教行理三,唯约教论。今以教理约教,行果约机,谓依教理以起行,行满方克证果也。)

(1898年的那篇稿中,对于教、行、理这三方面,只是针对“教”这方面进行了讨论。现在这篇稿将教、理归为“教”,将行、果归“机”来说明。依着佛所说的经教才能正确地修行,修行圆满方才能证得道果。)

🔎 ◤…读书会第262天…◢
教理行果[1],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

佛陀所说的经教,经教中的义理、依义理而起行持,行持后所证的圣果,这教理行果四者是佛法的纲要。而忆佛念佛的方法,则实在是得道的捷径。在过去,无论修哪一个法门,都是教、理、行、果四者都全体具备。但在现代,如果舍弃净土法门,就不能证得道果。这是因为距离圣人的时代遥远,人的根机陋劣不堪。如果不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难以解脱。

🔎 ◤…读书会第263天…◢
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

而所谓净土法门,因为能够普遍收摄上、中、下三种根机,高高超出律、教、禅等宗派,所以净土法门,实在是诸佛彻底究竟的无尽的大悲心的体现,也示现了众生本具的佛性本体。

🔎 ◤…读书会第264天…◢
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能够引导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人,加上不定性、无种性这五种根性的众生,共同归于净土。导引上至圣人,下到凡夫,共同证入真常佛性。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法门,向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弃净土法门,向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都趣向净土。千经万论处处都指归极乐。

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自从《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后,尽十方世界海量的诸大菩萨,没有一个不求生西方净土的。由本师释尊在祇树给孤独园演说《阿弥陀经》以来,凡是西天东土的一切佛法著作,最后都归结到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读书会第265天…◢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2],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智者[3]

自从东汉佛教流传到中国,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创建莲社开始,一呼百应,天下修行者无不跟随远公芳踪而修行净土法门(远公因首倡净土宗被尊为净土宗初祖)。之后对于弘扬净土法门功德显著的人,北魏时有昙鸾大师,昙鸾大师是个高深莫测的人,曾因办事去南梁谒见梁武帝,事情办完后又回到北魏。受大师道德感召,梁武帝时常面向北方作礼说:“昙鸾大师,真是肉身菩萨啊。”陈末隋初,则有智者大师。

🔎 ◤…读书会第266天…◢
唐则有道绰[4],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5],以至承远[6],法照[7],少康[8],大行[9],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

唐朝,则有道绰大师,他依从昙鸾大师的教导,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二百多遍。道绰大师门下出现了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等到承远大师、法照大师、少康大师、大行大师的时候,净土念佛的风气已经普遍传播到了九州内外。从此,各宗各派的善知识,无不是自己秘密修行净土,并劝人念佛往生,以求利益自己也利益别人。

🔎 ◤…读书会第267天…◢
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10],不受一尘,显性体也。

说到禅宗,如果单提向上,径直契入真如境界,则万法皆空,连“佛”亦属心生之相,念佛求生净土就更是心生幻相。因万法皆空,既没有佛,也没有众生,所念的佛及所求生的净土也都是虚无之事。这是就真谛上讲,心灭则种种法灭,即所谓真如的实际境界,连一粒微尘也没有。禅宗一法不立的主张旨在说明众生本具之如来德性的本体。

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

但是,如果确切论述禅宗的修持方法,则一法也不能废止,如禅宗百丈禅师一日不劳动就一日不吃饭。劳动这件事尚不能废止,何况念佛求生净土这件事呢。这是就俗谛的事修上讲,心能实修,诸事无碍,所以说佛事门中不舍弃任何一法。这种一法不废的修行方法则体现了众生本具性德的具体妙用。

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

如果打算必须抛开俗谛来说真谛,所说的就不是真谛。譬如,摒弃四大五蕴去寻觅心性,身体既然已经不存在了,心又将安寄在哪里?如果通过俗谛来开显明了真谛,才是真实的真谛。比如心性在眼根则能视物,心性在耳根则能听声,就是通过四大五蕴之身而显示心性的大用。这一点是以上各位禅宗祖师,都密修净土法门的主导思想。但是以上禅门祖师没有把不废止、不排斥、且密修净土法门的思想广为弘扬和传播,所以如果不去深入地体会,则无法知晓以上诸禅门祖师的心法。

🔎 ◤…读书会第268天…◢
然于百丈[11]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12],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

在百丈禅师所确立的祈祷病僧、化送亡僧的仪规上,都是念佛回向西方净土的。又说:“修行以念佛为最稳当。”真歇清了禅师认为,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根器的众生。又说:“洞下宗所有宗徒,都应该密修净业。”因为修持净土见佛,比修行禅宗更加简易。又说:“诸佛诸祖,无论教下还是禅宗,都应该修行净土法门,一同念佛往生。”这样可以看到净土修学的概要了。

🔎 ◤…读书会第269天…◢
及至永明大师[13],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14]。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于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证涅槃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

等到唐朝末年永明延寿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才明确地垂示法言,著述弘扬净土宗。又怕学人对禅与净土的修行路头不清,对其中的利害关系混乱不清。于是就极力说出《四料简偈》,真可谓提炼出了大藏经的根本要义,用来作为歧路众生的修学导师。使学者在这八十个字当中,顿悟出离生死、得证涅槃的要道。他的救世婆心真可谓千古未有。

🔎 ◤…读书会第270天…◢
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zé)[15],天衣怀[16],圆照本[17],大通本[18],中峰本[19],天如则[20],楚石琦[21],空谷隆[22]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

永明大师以后的诸位禅宗祖师,都明确地宣说净土法门,修持并提倡净土法门。比如长芦宗赜禅师、天衣义怀禅师、圆照宗本禅师、大通善本禅师、中峰明本禅师、天如维则禅师、楚石梵琦禅师、空谷景隆禅师等,诸位大祖师虽然弘扬了禅宗,但是更加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

🔎 ◤…读书会第271天…◢
至莲池大师参笑岩[23]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以净业若成,禅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

到了明代的莲池大师参学于笑岩德宝禅师,大悟之后,就搁置禅宗专修净土。因为净业假如能够成就,禅宗的利益自然能得到。好像已经用大海水沐浴的人,必然已经用到百川之水;人已经到了长安含元殿中,就不需要再问长安在什么地方了。

自后蕅益,截流[24],省庵[25],梦东[26]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若不如是,则众生不能得度矣。

从此以后蕅益大师、截流大师、省庵大师、梦东大师等诸大祖师无一不是这样。因为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弘扬佛法应该适应不同时期众生的根器,观机逗教。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众生就不能得度了。

🔎 ◤…读书会第272天…◢
自兹厥后,佛法渐衰。加以国家多故,则法轮几乎停转。虽有知识,各攻其业。以力不暇及,置此道于不问。有谈及此事,闻者若将浼焉。幸有一二大心缁白,刊刻流布。令祖教不灭,使来哲得闻,实莫大之幸也。

从此以后,佛法渐渐衰微。加上清朝中后期内乱和外战连绵,佛法的传播几乎中断。这时候虽然也有善知识,但是各自忙自己的事情,无力顾及到弘扬净土法门的事情,于是置之不问净土。偶尔有谈及净土的人,能听闻并依教修行的人也没多少。幸亏期间有一两个发大菩提心的出家在家佛子,将净土经论刻板印刷,流通世间,致使佛祖言教不至于泯灭,使后来的有缘人能得以阅读闻法,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弟以阐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业洪深。故于宗教二途,概不敢妄行染指。惟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法,颇生信向。十余年来,悠悠虚度,毫未得益。但自西徂东,由北至南,往返万余里,阅人多矣。

我以阐提的根性出家,自己揣度根性平庸陋劣,罪业深重。所以对于禅宗、教下这两种法门,根本不敢妄想来修学。惟独对于依仗阿弥陀佛的慈力,带业往生这一法门,很有信心。虽说十多年来,我悠悠泛泛虚度岁月,还丝毫没有得到净土法门的益处,但是从陕西到浙江,从北京到普陀,来回行走一万多里,也算阅人无数了。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其中有平时自己认为通宗通教,看净土法门,好像不净之物,唯恐沾污了自己,这种人到临命终时,大多是手忙脚乱,呼爹叫娘。

其有老实头持戒念佛,纵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命终。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

其中也有老实巴交但持戒念佛的人,即便是念佛往生的信愿没有到极点,临终没有瑞相显现,却都能够安然命终。这是什么缘故呢?究其因,心性之水本来澄清,前者由于起了分别而昏动不明;而后者呢,虽然意识海中波涛奔涌,但因持佛号而逐渐平静。所以前者是有上等之智的人,还不如后者少智愚痴的人,弄巧反而成为大拙啊!

🔎 ◤…读书会第273天…◢
伏愿和尚发菩提心,宏扬此法。倘净土经论,尽皆通彻,则何幸如之。若或未尽钻研,或恐违背本宗,不敢称性发挥,当权将宗教两门工夫,暂时歇手。

惟愿和尚您发菩提心,宏扬净土法门。倘若净土的经论,都能通达彻究,这是何等庆幸啊!如果还没有钻研透彻,或者恐怕违背本来所学的宗派,不敢称性发挥,那么应该先将禅宗、教下这两门的工夫,暂时放下。

凡有阐扬净土者,平心和气读之。使扬禅抑净之心,无丝毫芥蒂。必究佛祖偏赞之所以,四众遵违之利害。则不被门庭隔碍,而敢于一切禅教律人前,称性发挥,无复畏惮矣。

凡是有阐扬净土的经论,平心气和的去读,心中不要有丝毫褒扬禅宗,贬抑净土的念头。一定要深究佛陀祖师特别赞叹净土的原因,四众弟子尊奉违背的利害关系。这样就不会被门派之见所隔碍,而敢于在一切禅、教、律等宗派的学人面前,称性发挥净土的义理,而没有什么畏惧忌惮的了。

🔎 ◤…读书会第274天…◢
然净土书多,最要唯十要。十要中断疑生信,尤推或问,直指,合论,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

然而净土方面的书很多,最重要的是蕅益大师的《净土十要》。《净土十要》当中,断疑生信,尤其推重:第六卷天如禅师的《净土或问》、第七卷妙叶大师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第十卷袁宏道的《西方合论》,这些是冲破坚执锐气的元勋。

其外净土圣贤录,历载诸菩萨祖师居士妇女,及恶人畜生往生事迹。读之则知历代禅教律诸四众求生净土,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

还有彭希涑(sù)的《净土圣贤录》,记载历代诸位菩萨、祖师、居士、妇女,以及恶人、畜生往生的事迹。读后,就知道历代禅、教、律等诸四众弟子都求生净土,如同群星都环绕着北极星,众多江河全都流向东方。

而龙舒净土文[27],言浅义周,词详理备,为接引初机第一要书。若欲普利众生者,此书万不可忽也。

而《龙舒净土文》,言语平易,义理周全,词句详尽,法理完备,是接引初机的第一要书。对于想要普遍利益众生的人,这本书千万不可忽视啊。

🔎 ◤…读书会第275天…◢
弟昔遇善子平[28]者言,寿不过三十八,今适满其数。恐无常倏至,所以专持佛号,预待临终。

我过去曾经遇到过一个善于算命的人说:我的寿命不超过三十八岁,现在刚好满这个岁数。恐怕无常突然到来,所以专持佛号,提前准备临终的到来。

设无常果至,则后会无期。兼欲雪在家毁谤佛法之罪,故不避忌讳,略采野芹,献于饱餐王膳大富长者座下。祈悯而纳之,福我秦邦。

假设无常果然来了,那么我们就后会无期了。我又想忏悔洗脱在家时毁谤佛法的罪过,所以冒昧地略说我的浅见,献于广学博闻的您面前,祈愿悯念而纳受,造福我陕西一方众生。

提永明之正令,遵莲池之遗规。使自他同出生死,幽显共生西方。则净土兴而宗风不坠,众生福而国运常亨。所谓移花赚蝶至,买石得云饶[29]。书此大旱望雨之诚,用卜同归莲邦之庆。祈垂海涵,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

按照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遵守莲池大师的遗嘱: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使得自己他人都同出生死,幽界和显界众生共生西方。这样净土法门兴盛而禅宗之风不坠,众生有福而国运常久亨通。所谓“移花赚蝶至,买石得云饶”。我写下这如同大旱祈望下雨一样的诚心,并据此设想将来和您同归莲邦的欣庆。衷心希望您能包容采纳,那么法门有幸,众生有幸!

 

< 学习笔记 >

[1]教理行果:教、理、行、果的并称。教,佛陀的言教。理,教中所说的道理。行,顺着道理而修行。果,由于修行而获证道果。

[2]昙鸾:亦作昙峦。南北朝时期北魏僧。因家近五台山,自小听闻文殊菩萨灵异事迹。十四岁到五台山朝圣,随即出家。一生弘扬净土思想,奠定了净土宗立宗的理论基础。魏孝静帝称他“神鸾”,梁武帝称他“肉身菩萨”。著有《往生论注》、《净土往生论注》、《略论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礼净土十二偈》等。

[3]智者:天台智顗(yǐ),智者大师、天台大师。陈隋时期。法号智顗。后世尊为“东土释迦”。天台宗(亦称法华宗)四祖,是实际的创始者。由禅入道,证得法华三昧,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道理,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因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又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

[4]道绰:隋唐时期。净土宗第二祖。亦称西河禅师。大力提倡称名念佛,主张不论出家在家,均以念佛为要。并教导信众于念佛时用小豆粒计数,成为我国念佛数珠之起源。此举因使念佛量化,而得到广泛的支持。就实质而论,道绰大师是我国净土宗的创始人。但在净土宗史上,昙鸾被追尊为初祖,他被定为二祖。著有《净土论》、《安乐集》等。

[5]善导:唐朝。号终南大师。净土宗第三祖。师承道绰,广收信徒,古今共尊为阿弥陀佛化身。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净土法事赞》、《往生礼赞偈》等。另有《观经四帖疏》于八世纪传入日本,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日本高僧法然,即依此创立日本的净土宗。善导与昙鸾、道绰被日本净土宗尊为三祖,称善导为高祖。

[6]承远:唐朝。净土宗第三祖。曾在南岳衡山苦行,精进念佛而得三昧。饮食若有供养就食用供养,无供养则吃土石泥沙。衣着唯求御寒蔽体。远近大众发心施金建造寺院,大师既不拒绝也不营求。寺院建成后,将剩余物资布施给饥饿和病苦者。生前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只是教人念佛,行般舟三昧。并将弥陀名号写在大街小巷,刻在山岩溪谷。弟子上千,以法照最为著名。

[7]法照:唐朝。净土宗第四祖。师承净土宗三祖承远大师,修习念佛三昧。依《无量寿经》“清风时发,出五音声”之文创立五会念佛法(又作五会真声,据大师自述,此法为阿弥陀佛亲授)。代宗皇帝于长安城内,常闻东北方有念佛声,遣使寻觅至山西太原地界,见大师在当地弘教,修行念佛法门。遂迎入宫中,封为国师,教宫人修五会念佛。在净土宗的祖师中,被封为国师者,为数甚少。著有《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
 但文钞《复如岑法师书》(<三编・卷一>)云:“四祖五会念法,从未闻见,疑是后人伪造。”

[8]少康:唐朝。净土宗第五祖。是使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深入江南民间的里程碑式的大德高僧。大师一生的修学弘法以善导思想为圭皋,在乌龙山(浙江建德)启建净土道场时,将念佛堂取名为“善导和尚弥陀道场”。善导念佛口出光明,少康大师念佛亦口出化佛。所以世称善导为弥陀化身,少康为善导后身。

[9]大行:唐朝禅师。据《宋高僧传》、《净土往生传》等记载,禅师在泰山苦行时,专行法华、普贤忏法三年,感得普贤菩萨现身,策励笃念阿弥陀佛。其后,信手取卷,得阿弥陀经,日夜诵持,于三七日间感见弥陀、势至、观音及无数诸佛。弟子有道镜等。

[10]实际理地:指真实无二、清净无染的禅悟境界。

[11]百丈:百丈怀海禅师(洪州百丈山,今江西奉新县)。唐朝。师承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制定禅宗规式《百丈清规》,其中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训最为著名,亦有“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是非以不辩为解脱”、“遇险以不乱为定力”等教导。弟子以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居首。

[12]真歇了:真歇清了禅师(真州长芦寺,今河北沧州市)。宋朝。亦称寂庵。师承丹霞子淳禅师。曹洞宗十世法裔、普陀山佛教禅宗始祖。度弟子四百多人。禅师善于融会诸宗,通达华严、净土乃至道教等。明朝以及之后的资料,都把他当作弘扬禅净双修的人物。著有《劫外录》、《一掌录》、《信心铭拈古》、《真歇了禅师语》、《证道歌》、《华严无尽灯记》、《净土宗要》、《戒杀文》等。

[13]永明大师:永明延寿大师,永明禅师。唐末宋初。法眼宗三祖、净土宗六祖。先以禅得道,后更赞净土,是首位提倡“禅净双修”之人。为世间公认的阿弥陀佛再来。(“永明”是无量光,“延寿”是无量寿,大师名号即“阿弥陀佛”之意。)著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神栖安养赋》等。另有《禅净四料简》,对后世修净土者影响极大。
阿弥陀佛在此世间有两个公认的化身:净宗二祖善导大师、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14]四料简偈:《禅净四料简》,亦称《四料简偈》。(宋)永明延寿大师为劝勉参禅行者兼修念佛法门而作。印祖在《文钞》中对《四料简偈》有多次开示。
 全文:“一曰: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二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三曰: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四曰: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这四首偈,最理想的修行是第一首,退而求其次是第二首。第三首是有禅无净土,就十人九蹉路了,要解脱生死比较困难。而最后一首无禅无净土,则只能堕落在地狱受生受死。
 四料简,亦作“四料拣”。禅宗临济宗用语。根据学徒的根器而因人施教的四种方法。料,指学徒之根器(气质、禀性等)。简,简别、择取。

[15]长芦赜:宗赜禅师(真州长芦寺,今江苏仪征市)。宋朝。谥号慈觉。世称长芦慈觉禅师。与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并称为“莲宗五祖”。师承广照应夫禅师,为其法嗣。禅师曾在长芦寺结莲华净土念佛社,依东晋慧远的庐山白莲社之规,普劝信众念佛,并撰写一系列弘扬净土法门的著作。亦著有《禅苑清规》,是我国现存可见最早的完整丛林清规。禅师以孝著闻于世,曾将生母接入寺内,劝母念佛。七年后,其母预知时至而生西。

[16]天衣怀:义怀禅师(越州天衣寺,今浙江绍兴市)。宋朝。云门宗五祖。师承雪窦重显,先后住持多所禅院,所到皆兴其荒废,大振云门法道。法嗣弟子八十余人,著名的有慧林圆照、法云法秀、长芦应夫、佛日智才等。名句“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17]圆照本:圆照宗本禅师,慧林宗本禅师。宋朝。云门宗六祖。讳宗本,谥号圆照。参学于天衣怀禅师。晚年闭门修禅,专力净业。禅师所举扬之华严禅,开演华严之奥秘,达于圆融之妙。弟子有善本大通、金山善宁、守一法真、修颙真悟、辩良佛慈、延泳正觉等。著有《归元直指集》等。

[18]大通本:大通善本禅师。宋朝。西汉儒家董仲舒之后。师承圆照本禅师。法席影响江浙一带,首屈一指,当时很多人称之为“大小本”,大本为圆照本禅师,小本则为善本禅师。哲宗赐号大通。北宋名士苏东坡常找他斗禅。禅师晚年专修净土,定中见阿弥陀佛示金色身。

[19]中峰本:中峰明本禅师。元朝。临济宗。号中峰,谥号普应国师。西天目山住持。禅师于话头禅弘扬为最,但于净土念佛法门亦有契理契机之弘传,其关于禅净融通的开示、三时系念佛事及仪范的宣说对后世净土念佛法门之传扬产生了深远影响。最有名的开示是“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也。”

[20]天如则:天如维则禅师。元朝。临济宗。讳惟则,号天如。得法于中峰明本禅师。在苏州展布讲席时,门人买地筑园供养禅师。因园内怪石状如狮子,又因禅师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传承衣钵,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禅师穷究天台永明之教旨,兼弘净土宗,著有《天如和尚语录》、《楞严经会解》、《净土或问》等。在《净土或问》中,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四料简》首次出现于文献。

[21]楚石琦:楚石梵琦禅师。明朝。字楚石,号西斋老人。虽从禅宗入道,却以净土为归,对净土法门的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明末云栖袾宏在其《皇明名僧辑》中,把梵琦列为《正录》十人中的第一人,并谓“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著有《楚石梵琦语录》、《西斋净土诗》、《慈氏上生偈》、《北游凤山西斋》。

[22]空谷隆:空谷景隆禅师。明朝。讳景隆,字祖庭,号空谷。天如惟则禅师的徒弟。高唱念佛禅,不用提话头,不用参公案,以念佛一门为捷径修行之要。著有《空谷集》等。亦有《尚直》、《尚理》二编,极力抨击宋儒朱熹等人的排佛论调,倡导三教一致。

[23]笑岩:笑岩德宝禅师。明朝。讳月心,法名德宝,号笑岩。临济宗第二十八祖。被后世尊为笑祖、宝祖。许多高僧都曾向笑岩德宝问道,包括晚明四大高僧的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著有《月心语录》(又称《笑岩集》,因分南集两卷和北集两卷,又称《南北集》)等。弟子中有幻有正传等。

[24]截流:清朝。净土宗第十祖。讳行策,号截流。其父为宜兴老儒,与明末四大师憨山、莲池、真可、蕅益是好友。大师为接引大众共修净业,发起七日念佛的共修法会,七日中同心念佛求生净土。此种行法是清朝以来“打念佛七”的起源。著有《净土警语》、《势至圆通章解》、《莲藏集》等。
 纵观净宗诸祖,截流大师不算著名,《净土圣贤录》(清・彭希涑撰)甚至都没有将其列为净宗祖师,直至近代才由印祖推认为净宗第十代祖师。可见截流大师自身的功行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不可忽视。

[25]省庵:清朝。净土宗十一祖。讳实贤,字思齐,别号省庵。亦称实贤大师。生来即不沾荤食,少年便有出尘之志。由禅观而入,师承希叟绍昙禅师,得天台正宗灵峰四世。后指归净土,作《示禅者念佛偈》普劝修禅者转归净土:“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只葛藤,一刀齐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著有《西方发愿文注》、《劝发菩提心文》、《净土诗集》、《续往生传》等。 省庵此中显露的佛学思想必会影响许多修行者的观念。

[26]梦东:彻悟大师,际醒大师。清朝。净土宗十二祖。讳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临济正宗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修禅习定之余,每每忆念永明延寿禅师(净宗六祖)与云栖莲池大师(净宗八祖)悉乃禅门宗匠,尚且皆能舍去禅学归心净土,求生极乐。何况今时世道,众生根钝,尤宜遵承倡扬念佛之法。于是效法古德,转禅为净,誓以求生净土为归宿。著有《彻悟禅师语录》、《示禅教律》、《念佛伽陀》等。

[27]龙舒净土文:净土宗入门典籍。(宋)王日休。集录有关往生西方净土之经论、传记等,为净土宗入门典籍。收于《大正藏》。其中,王日休之原著仅十卷,经后人增广、点校至十二卷,即今现行之《龙舒增广净土文》。印祖应王弘愿居士请求,对此书详加校订,重刻流通,并作《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文钞增广・卷三)。这就是近代以来各佛教机构流通本依据的本子。王日休,宋朝居士。字虚中,龙舒(今安徽舒城县)人。医术精湛,专修西方净业。

[28]子平:即子平术,亦称八字算命术。根据生辰八字推算人的一生运程的方法。徐子平,北宋,精于星命之学,后世术士宗之。

[29]移花赚蝶至,买石得云饶:移花进院,引动蝴蝶飞来;买石叠山,增添了云环雾绕的景象。花园景色,颇觉惬意,诗人处于其间,似见闲适之状。语出(唐)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之四。全诗:”簿书多不会,薄俸亦难销。醉卧慵开眼,闲行懒系腰。移花赚蝶至,买石得云饶。且自心中乐,从他笑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