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2024-02-25から1日間の記事一覧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12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12天 宏海法师 导读 上一讲印祖给周群铮讲了缘起性空之理,接着还是提到周群铮出家的话题:“汝独不知身为人子,义当从亲之命。又欲为人徒,犹当从师之命。”这是说,你为什么不听母亲的话,不听师父的教诫,执意要出家呢? 下面的话…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11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11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篇是印祖回复周群铮居士的第五封书信,仍然是劝导周居士遵从母亲的意思,不要出家,而是在家修习净土法门。 “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10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10天 宏海法师 导读 周群铮的母亲不许他出家,但并没有反对他修行,所以印祖说:“如汝亲绝不许汝修行,犹有可原。汝亲甚欢喜汝修行,何得必欲离亲修行乎。佛法中有六度万行种种之功业,皆为利益众生。汝不出家,则于亲有大利益。只…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9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9天 宏海法师 导读 上一讲印祖为周群铮分析在家修行的好处,最后谈到家庭外部的条件时说:“即家舍为道场。举慈亲,及兄弟妻室子侄,乡党亲朋,皆为法眷。随力随分,身率言化。俾永嘉一班迷途之人,并彼邪见种性之人,同纳于佛法至…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8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8天 宏海法师 导读 上一讲,印祖说,以周群铮的情况来说,他适合于在家修行,而不是出家。这一段,印祖为他做具体地分析:“汝祖业颇可度用,上有慈亲可事,中有兄弟可靠。室有贤妻,膝无子女。而且汝之大兄,颇信佛法。三弟四弟,…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7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7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篇是印祖回复周群铮居士的第四封书信,围绕着周居士出家的事做开示:“前月十五,接到汝书。以汝言孟由一到,即便登程。恐回书落空,是以不复。即午复接汝书,知孟由尚未归省。其所以稽迟不归者,殆不敢担由彼…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6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6天 宏海法师 导读 上一讲印祖说到,愚夫愚妇容易往生,通宗通教的人反而不容易。这一段又提出另一种情况:“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就是能够学进去再学出来,或者说修出来,这才叫做“通身放下”。 为什么通宗通教的人能通身放下…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5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5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一篇是印祖写给周群铮居士的第二封书信,印祖说道:“昨接师导信,言汝上月病势甚险。近已痊愈,幸甚。” 从这段话来看,周群铮居士生了一场重病,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是后来又痊愈了。“病势甚险”,说明他过去的…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4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4天 宏海法师 导读 上一讲提到了雍正皇帝的著述——《拣魔辨异录》,这一段接着说:“又世宗于开首著此之时,即颁上谕,内有入藏流通之语。迨后止刻书册板,竟未入藏。但将此上谕,附于圆明居士语录,将谓世宗亦嫌其习气而不入乎。” …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3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3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一段谈到雍正驾崩以后,乾隆皇帝对刻印《大藏经》的态度:“须知清藏肇始于世宗。及世宗崩后,高宗继立。凡刻藏事,皆当时僧俗中之权人主之。高宗亦不过应名而已。” 刻印《大藏经》,是雍正皇帝提出来的。但是…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2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2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一段仍然是讲蕅益大师著述很少入藏的原因。 上一讲说到雍正年间《乾隆大藏经》刚刚开始刻印时的情况,那时候,蕅益大师的著述很少流通到北方。再往后几十年,到了乾隆末年,在北京仍然见不到多少蕅益大师的著…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1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1天 宏海法师 导读 印祖这一段文字解释了一个现象,就是为什么《乾隆大藏经》中很少收录蕅益大师的著述。 印祖告诉我们,《乾隆大藏经》是由雍正皇帝提倡刻印的,但是他就在这一年的初夏驾崩了,所以这部《大藏经》的选材——哪一部…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0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00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是印祖写给周群铮居士的第一封书信,讲到关于蕅益大师的一段历史:“蕅益生于明末,没于清初。一生弘法,皆在南方,未曾一到北地。” 蕅益大师出生于明代万历年间,圆寂于清初顺治年间,一生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9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9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一段,印祖劝导何槐生居士放下学禅的打算,深入到净土的修行中来。 “倘阁下欲高竖禅帜,以大彻大悟为事,当更参禅宗大老。如曰吾于即生决定要了生死,请将参禅之念,抛向东洋大海外。依净土法门,生信发愿,…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8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8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一段,印祖引用经文破除何槐生居士对境界相的执着——“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金刚经》说我们凡夫取种种相而作种种想,就是对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名词概念加以…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7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7天 宏海法师 导读 上一讲说到,何槐生居士错认一念心引发的种种境界,印祖说这是参禅的障碍。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忘却穷究此念落处,而以幻境为得故。且此境界,夹杂炼丹家之境界。阁下殆先曾用过彼之工夫,今由静定而发现耳。…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6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6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一段,印祖回到何槐生居士的现实水平上,给他开示:“末世众生,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甚难甚难。”在末法时期,能够仰仗自己的力量彻底了生死的人,太难找了,几乎就没有。 印祖虽然如此说,但也知道他…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5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5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一段,印祖又讲到禅门中的一些案例,告诉何槐生居士禅宗了生死没那么容易。 “参禅纵能大彻大悟,如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断崖义,尚不能了。而再一受生,反致迷失,校前为远不能及。况吾侪[chái]乎。”这里…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4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4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篇是印祖回复何槐生居士的一封书信。从回信的内容来看,这位居士的志向偏向于禅宗,而且对于禅宗的见地并不圆满,甚至有一些偏颇。印祖在回信中给他开示禅净不二的道理,以及禅净利弊难易的种种差别相,希望…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3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3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一段,印祖继续劝勉包右武居士专修净土。 必须知道,要想让持名念佛发挥最大的功用,还是离不开深信切愿。所以印祖接着说到:“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 世俗的聪明也是业的一种,你一直行这个…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2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2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一段又给包右武居士讲晨朝十念法的要领:“晨朝十念,当于盥漱后,功课前行之。净土十要,西归直指中,各有其仪,依而行之即已。” 印祖一贯坚持他的恭敬态度,所以说一定要洗漱完毕再行法。有的同修每天还有好…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1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1天 宏海法师 导读 上一讲印祖给包右武居士推荐了净土五经,并总结说:净土这一法就是十方三世诸佛自利利他的根本法。这一段讲到一些人对于净土一法的误解:“彼妄谓净土法门,为权渐小乘者,皆毁谤华严,及谤佛谤法谤僧之极重罪人…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0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90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篇是印祖写给包右武居士的另一封书信,讲到净土行人读经的利益:“生死大海,非念佛无由得度。欲知念佛之所以然,不看净土经论,何由而知。” 我们学佛,首先要知道知识。你知道知识了才能够了解义理。了解义理…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89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89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一段继续讲到《文钞》流通的缘起:“以故虽文词鄙拙,亦不见弃,而三四次排印流布。以期有志了生死者,同皆纳此刍议而已。”印祖的文章让徐蔚如觉得很法喜,所以再三的印刷流通,希望那些想这一生了生死的同修…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88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88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是印祖回复包右武居士的一封书信。 “适接手书,不胜感愧。印光一粥饭僧耳。”印祖经常说的“感愧”“感惭”,就是感慨、惭愧的意思。这是一种善心所。知惭知愧,是我们学佛路上的增上加持,这是种很高的加持,发心…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87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87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是印祖写给马契西居士的一封书信,内容围绕着马居士给印祖写的一篇传记。 “人生世间,须安本分,越分作为,及与赞誉,皆为招祸取辱之本。”印祖一上来就摆明立场,说我们人活在世间,一定要“敦伦尽分”。你是什…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86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86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一段,印祖从起心动念处教导周法利做人的道理。“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做人,首先就要做个好人。特别是我们佛弟子,更要坚持做好人。哪怕遇到种种障碍,我们还要坚持做好人。这是…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85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85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一段印祖接着给周法利讲如何读书:“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有些书里的道理很不容易理解,但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些善书说的道理…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84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484天 宏海法师 导读 这篇文章是印祖写给周法利童子的一封书信。一开篇,印祖就告诉周法利,人生成败的根本原由:“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 我们凡夫在这个世间,都有他的业缘。业缘分为善业、恶业。我们一生的遭…